中國青年報1月26日以《警察與孤兒》為題,刊發了這個愛心故事。“鐵血警察”不失柔情而自發表達愛心,社會公眾對這種愛心產生溫暖的感覺,皆源于人與人之間那種最可寶貴的理解與同情。正是這種理解與同情,穿透了世間的冷漠與輕視,用一種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去感受他人生活的苦與痛,獲得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懷。
3個孤兒的爸爸早因車禍離世,媽媽后來在一起搶劫殺人案中遇害。4年前,辦案警察在見到給媽媽辦后事的大女兒之后,心中充滿憐憫:“這家人真不幸”、“3個孩子肯定會輟學”、“我們能不能幫幫這3個孩子?”人世間多些這樣的理解和關愛,便會激發更多真摯的愛,每個人也都會被溫暖的力量所包圍。
很多時候,我們也許不缺少愛心,卻缺少愛心的正確表達方式。有的愛心表達有些矯飾,有些高調,給受助對象帶來尷尬乃至隱性傷害。在一個文明的現代社會里,我們可以有一些優雅的愛心表達方式。在這個警察與孤兒的故事里,我們看到了這種優雅。構成這種優雅的主要成分,其實不是什么稀奇的元素,而是人與人之間那種真正的平等與尊重。正是這種平等與尊重,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人格的尊嚴,一種愛的尊嚴。在一定意義上說,愛心其實更需要平等地表達,因為它不僅使受助者健康成長,還推動社會的愛心表達走向成熟。
面對3個孤兒,如何保護她們的自尊心,呵護她們健康地成長?警察們費了一番苦心。先是特地打電話給她們的一個親戚,請其轉達捐助的意愿,看她們是否愿意。又計算姐妹3人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開銷,按次把錢打到銀行卡里,只因為怕孩子們覺得“錢來得太容易”,不利于她們成長。捐助的事情被媒體知曉后,怕她們受傷害,只以“小梅”、“小紅”之類的化名代替。擔心孩子們面對誘惑時會學壞,則小心翼翼地暗示,要靠自己的努力賺錢,不要羨慕別人的財富。捐助與聯系的過程中處處透著的這種平等與尊重,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愛的優雅風度,慈善的更高境界。
愛心與慈善,從本質上來說,不是一種施舍,不是居高臨下地滿足別人的需求,也不是看著別人依靠自己資助的快感。它的真諦就在于溫暖的尊重,使人在獲得幫助時保持尊嚴,不會有低人一等的感覺。這樣,受助者將不僅學會感恩,更懂得了做人。而慈善者也會獲得一種靈魂的升華,正如上述故事中的一位警察吳仁賢所言,雖然是他在給孩子們錢,卻時常覺得,“自己才是被幫助的那個”。(陳家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