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跟90后說理財是件為時尚早的事情:畢竟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還是中學生。而我在同樣的年紀時,自己手中基本沒有多少可支配的錢,最大的紅包——壓歲錢,也被父母以“你還小,不知道怎么花錢,我們替你保管”的名義“沒收了”。
可最近在上海參加一場名為“肯德基對話90后,有‘理’,‘財’給力”的活動后,我才明白:自己又徹底地OUT了。
當時有個印象很深的場景:60多名來參加活動的90后比賽誰的算盤更精。分成4個小組的他們,要利用主辦方提供的優惠券,以最少的錢購買到指定的商品。
原本還安靜的90后當場沸騰起來,小腦袋們攢在一起,拿著計算器,嘀嘀咕咕地算著賬。最后得到冠軍的小組比第二名少花了200多元。獲勝者大方地介紹自己的省錢方案:我們把貴的東西都用套餐來購買,小的東西就零買了。
冠軍小組獲得了1000元的現金購物券。只聽到現場“哇”聲一片,該組的同學小聲嘀咕:這么多錢怎么吃啊?
這樣理財小算盤在90后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一個90后小丫頭掰著手指頭算自己的理財經:平時父母給的零花錢基本夠用,但是和朋友們出去娛樂就有點力不從心。所以唱歌要算好人數,在哪個歌城最優惠。最近大家都迷上了網上的團購,可以省不少錢……
節流之外還要開源。一個90后男生看中了一款MP4,可惜囊中羞澀。他打算從新年紅包中拿出一部分,另外的一部分來自平時在各種報紙雜志上發表文章賺來的稿費。
還有的90后做得更大。一名同學說,“我每天都看新聞。”這句話差點“雷”倒了在場的同學們,可接下來他的話又讓同伴們肅然起敬:“因為家里投資股票和基金,我作為家里的一分子,也有投票權。新聞可以讓我了解政治和經濟的走勢。”
而在90后的開銷中,朋友之間的人情開銷占了很大一部分。“有一次朋友生日我們就湊了1000元左右,一起唱歌吃飯,只要大家開心我認為就是值得的”。“上次我們幾個同學還湊錢為過生日的朋友買了一輛他想了很久的自行車”……
他們的消費行為也被年長者嘮叨:你們不知道父母的錢掙得辛苦嗎?都不知道節儉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