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我們習慣把失業稱為“待業”,把虧損稱為“負增長”,把下跌稱為“調整”一樣,面對“中小學生非常累、非常苦”的現狀,制定中小學生幸福指數評價體系,聽起來有些滑稽。根本上,既無助于中小學生基于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的“痛苦指數”降低,也有遮蔽矛盾、掩蓋問題的文飾之嫌。
制定中小學生幸福指數這樣正向的評價體系,注定會掩蓋那些難堪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的學生個體的痛苦。因為既然是幸福指數,評價結果無外乎指數高低,根本上還會是“幸福”的結論。如果考慮到當下一些地方掀起的“幸福指數崇拜”,大搞華而不實的“幸福形象工程”,那么中小學生幸福指數調查很容易變成數字游戲,結果就會像吉林永吉縣政府網站的調查,只有“滿意”和“非常滿意”兩種可能。
我們現在并不缺乏指標數字,只是各種指標數字與老百姓的幸福感往往不相干。而具體到中小學生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也無需用數字來描摹和檢驗,從他們的書包越來越重、眼鏡片越來越厚、笑聲越來越少、眉頭越來越緊中,如果讀不出重壓與疲憊,我們就實在有愧于教育官員、成人和家長的身份。是故,與其搞“幸福指數”評價,莫若調查收集“痛苦指數”,以便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負擔提供依據。 (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