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起所謂的“集體不讓座”的事情發(fā)生在我生活的城市南京,又因為我是教師,所以不能不發(fā)表意見。7名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做,有沒有其他原因,我不了解。這里只能就事論事。
目前,絕大多數(shù)人仍然把在公交車上青年是否給老人讓座視為品德問題。新京報“京報調(diào)查”顯示,在回答“您認為一些學生為什么不愿意‘讓座’?”時,認為“基本的品德教育跟不上”的占79.1%。
可是,中學生的品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也沒有哪所學校教育學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學生向教師學習,也向一切人學習。而反映在學生身上的品德問題,很多也是社會風氣問題。假如認真地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學校的品德教育水平仍然高于社會。就拿這個“讓座”問題來說,中學生在公交上不給老人讓座的比例很低。我的許多學生一向樂于助人,至于在公交車上讓個座位,是不足掛齒的。
相當多的青年仍然認為,不管怎么樣,應當把座位讓給老人。在回答“您認為這些學生該‘讓座’嗎?”認為“該讓,累不能成為借口”的占75.2%;認為“讓不讓,由個人決定”的占20.0%;認為“可以不讓,他們學習很辛苦”的僅占 4.8%。在回答“如果您恰巧那天很累,但旁邊站著一個老人,您會讓座嗎?”時,仍有90.3%的被調(diào)查者的回答是“會”。因而,那7名中學生的行為不過是偶然的。我們必須相信孩子們的道德心。
當然,問題遠遠不是那么簡單。曾有學生埋怨,他們在公交車上基本沒有坐的權(quán)利,幾乎任何人上來他都得讓。他們經(jīng)常感到“坐著的壓力”,如果在公交車上坐著則簡直就是罪過,如坐針氈。曾有學生說過,生了病在車上也不敢坐。有些身體還很硬朗的老人(往往也只有五六十歲),一上公交車就盯住中學生,使中學生感到委曲。很多學生都說,他們在公交車上見到有位子也不坐,反正遲早是要站起來的。作為老教師,我了解自己的學生,也相信他們是誠實的。我們能不能了解一下中學生在想些什么呢?我們能不能再觀察一下老年朋友又是怎么看這樣的問題的呢?
有學生說,早晨他在去學校的車上,聽到無人售票車的刷卡器連續(xù)不斷地讀出“老人卡”、“老人卡”時,他就干脆站著打瞌睡了。要不無意間又會招致“道德譴責”,還要擔心不留神被人拍了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
我的老年朋友曾說,他的孫子上小學就經(jīng)常給人讓座,到了高中更不用想有座位。他疼孫子。我想,如果他把全市中小學生都當作他的孫子,他也許不會難為他們讓座。同樣,如果所有的中學生都把這白發(fā)老人當自己的爺爺,也就不至于有那張“現(xiàn)眼”的照片了。于是我們的問題又變得簡單了。
時至今日,我仍然每天都能看到中學生給老人讓座,我的心充滿溫暖和感激,就像他們把位子讓給了我一樣。但我的確也經(jīng)常見到缺乏禮貌的老人,他們的表現(xiàn)有時簡直不可理喻,他們不言謝,也不謙讓。于是我也經(jīng)常想,這些老人在青年時代或少年時代又是什么樣的人呢?
所以對那些缺乏文明習慣的學生,在批評他們的同時,我們是不是還得反思一下:成人社會給孩子們做了什么樣的榜樣?(吳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