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才過去的這個大學畢業季,顯得很特別。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在畢業典禮上一段聲情并茂的演講,感動了數千學子,并在網上廣為流傳。之后,“根叔”式演講也感染了其他大學的校長,校長們紛紛擯棄官話、套話,精心準備講稿。有的打“溫情牌”,有的打“哲理牌”,有的還唱起周杰倫的歌曲 《千里之外》,為學生送別。畢業時節,校園充滿離愁別緒,校長們的溫暖畢業語如同一道“催化劑”,惹得學生感動、感慨。
然而,深入想一想,如此溫暖話語能否不局限于畢業時節?能否不局限于一校之長?溫暖畢業語能否成為改善大學師生關系的“起點”?
時下,大學里的師生關系缺乏“溫度”。“蜻蜓點水”式關系比較普遍。大學動輒數萬人,龐大的規模讓師生之間難于深入交往,情感顯得淡漠與疏遠。大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輔導員,而專業課教師通常只有上課時才見面,甚至在路上相遇也形同陌人。一些知名教授就更忙了,學生想在課堂上與他見面也很難。某重點大學的一位本科生向筆者嘆苦經:她選了某知名教授的課,每次興沖沖跑去聽課,可都是另一位青年教師代課。一學期結束,這位教授沒有露過一次面。一打聽,原來該教授“外面太忙”,抽不出時間給本科生上課。
還有一種是 “雇傭”式師生關系。學生稱導師為“老板”。一個導師帶幾十個研究生,導師在外面承接課題,學生幫忙做課題、查資料、干雜務,導師付給學生報酬。學生很少有機會與導師探討人生、理想、勵志等話題。上述兩種師生關系,既影響了育人質量,也降低了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畢業時節,校長充滿“溫度”的演講如此受追捧,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大學生對 “亦師亦友”型師生關系的渴求。
[責任編輯:栗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