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進行的一項有4083人參加的調查顯示(其中68.3%的受訪者是學生家長),61.7%的人支持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出臺規定,要求教師不能接受學生或家長禮物。對此,受訪學生家長的支持率是63.5%。(《中國青年報》8月31日)
其實,教師收禮業已泛濫,但老師在公眾印象中還是靈魂工程師。整飭送禮歪風確有必要,但單單期望一紙規定便堵住送禮大門,未免太過天真。
根據貝恩咨詢公司的報告,2009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增長了近12%,達到9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7.5%。未來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將會達到146億美元的規模,將占據全球奢侈品消費額的首位。而麥肯錫的一項調查表明,2009年中國市場50%的奢侈品消費主要就是由“送禮需求”構成的(《中國經濟周刊》4月20日)。《瞭望東方周刊》的調查則顯示,特供官員奢侈品已形成產業鏈。現實中,前兩年有商家公開推出一種“官員禮品”,并宣傳級別越高的購買者價格折扣越大。而在更早的時候,“廳局級享受”的高級香煙,也曾令人瞠目結舌。
正是在形形色色送禮文化的催化下,一些企業甚至已將送禮開銷直接打入經營成本。2007年年底,一份長達數百條的民營小企業湘漣公司的《請客送禮日記》在網上曝光,企業這樣批量化地送禮并非個案。近年來,大多數涉腐者一方面大肆收禮,另一方面也積極送禮。江西省南昌市國土資源局原局長周宏偉一案中,“一些地產商老板打著春節拜年的名義,排著隊向其送禮”。正因為送禮文化盛行,不送不行、不送吃虧的現象已從傳說走向現實。對于那些嘗到送禮文化甜頭的權力掌控者,在松松垮垮的監管機制下,萌生權力尋租、變現、腐敗的歹念,又有何大驚小怪?
常見一些人搬出“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的“經典”。可同樣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香港及韓國、日本等地,其禮儀文化并未如此猖獗,尤以廉政建設走在國際前列的香港為最,其“貪一塊錢也不行”的零容忍廉政建設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內地反腐現實卻是抓大放小現象越發普遍,過去那些視為“大腐”要案,如今倒愈覺“小腐化”。一些所謂的專家也“適時”拋出提高貪腐賄賂起刑點的觀點,我們的廉政建設目標,真會朝向香港那樣的零容忍模式嗎?
如果受益于送禮文化的權力不首先作出更高表率,僅寄望于社會某一細小環節比如無職無權的教師單獨冒進,這既不可能有太大作為,也非長久之計。倒不是說老師收禮就天經地義,就算老師主動拒收,對送禮文化深信不疑的學生家長也難罷休,老師也難以抗拒幾成普遍現象的“盛情”。重建師德確有必要,而重建整個社會健康的廉政文化,這或是根本之策。(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