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會議確定重點要加強市政地下管網建設和改造,加強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加強地鐵、輕軌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建設等。而不久前,據環保部等透露,我國將投資1.7萬億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投入2萬億元進行水污染治理。再加上此次公布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輿論紛紛議論“新4萬億”已經悄然來臨。
不過,與5年前的“舊4萬億”相比,“新4萬億”不僅投資領域較為不同,而且其投資背景,以及投資參與主體亦大相徑庭。
就投資領域而言,5年前的“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主要投資于鐵路、基礎設施,環保雖然亦在其內,但其規模僅為2100億;而當下已經悄然來臨的“新4萬億”投資計劃,則首次將環保列為中央投資計劃的核心所在,其投資規模將高達1.7萬億元,而且與“舊4萬億”過于側重于城際交通相比,“新4萬億”則將包括地鐵、輕軌在內的城市交通作為重點。以此觀之,“新4萬億”是要能夠做到增長與民生兼顧。
而投資背景也不一樣。5年前的“舊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是為了避免我國經濟遭受過大的外部沖擊,以達到“保增長”之目的;而當下之所以啟動“新4萬億”投資計劃,則是因為我國歷年堆砌的經濟扭曲內因,所導致的近來宏觀經濟的持續下行,需要相對保持一定投資規模進行一定程度的“托底”。
與此同時,“新4萬億”投資參與主體也將更為多樣性。“舊4萬億”投資刺激是以行政主導型為主,實施主體絕大部分為央企和地方國企,且融資渠道以指令性(或變相)銀行信貸為主。而“新4萬億”投資計劃則明確“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這說明“新4萬億”投資計劃具有明顯的市場化特征。
以北京市發改委日前發布的《引進社會資本推動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建設試點項目實施方案》為例,方案提出北京市市政基礎設施全部向社會資本“開放”,且3380億元的總投資中,擬引進社會資本1300億元(占比近40%)。如果以此類推,則此番已然來臨的“新4萬億”投資計劃,將會引進社會資本高達1.6萬億元左右。
對市場化特征更為明顯,且投資領域相對側重民生的“新4萬億”投資計劃,不僅表明決策層傾向于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方式,而且更表明決策層具有增長與民生兼顧的投資新思維。
當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以便既有利于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的熱情,又無損于民眾的中長期利益,則顯然需要相關部門深入思考并細化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