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觀經濟節節走低之際,民營企業的負面新聞占據了上周諸多媒體版面。例如山西煤礦民企振富集團因民間借貸糾紛官司纏身,掀開了山西煤老板們危機四伏的財務狀況,煤炭行情慘淡、銀行貸款困難使得他們只能依靠高利貸來發展。又如近日,杭州地區600家知名民營企業聯名上書向浙江政府緊急求助,懇請幫助它們渡過因銀行催貸、抽貸而面臨的難關,這一事件的導火索,則是兩大當地民企中江控股和天煜建設涉嫌非法集資東窗事發,而這些案發企業和浙江多家企業有著信貸擔保關系,銀行擔憂壞賬開始催收貸款,最終導致一場多米諾骨牌式的資金鏈風暴。
當然,“幸運”的民企也不是沒有。江西最大民企賽維LDK瀕臨債務違約,截至2011年末其負債總額高達302億。近日,江西新余政府打算用財政資金為賽維的一筆信托貸款兜底。消息一出,引發了“政府是否應該替民營企業償還債務”的熱議。
上述幾則新聞觀之,感觸之一就是:對于民營企業,地方政府要么支持太少未發揮服務功效,要么支持太多跨越了職責界限。
當然,像賽維這樣的“幸運兒”是少數。如身陷財務危機的山西煤老板們。據報道,山西煤改后,保留下來的少數民營煤企要想不被國企收購,就需并購其他礦井擴大規模,為此要掏的真金白銀,甚至數倍于國企收購的價格。由于銀行貸款又十分困難,煤老板們只得將目光投向民間高利貸,由此陷入資金黑洞。山西的煤炭行業如此,杭州一帶的民企也是如此,上海的鋼貿商也不例外——由于鋼市蕭條、銀行信貸收緊,也只能求助于高利貸。
遺憾的是,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不僅不想辦法扶持民營經濟,反而變著法子“創收”——例如甘肅某地6月份突擊征稅2億多元。
而藥不對癥也是民企困境持續的原因之一。在經濟下行時,中央政府啟動了調息降準等金融工具,然而從中獲益的更多是能夠向銀行借到錢的國企,借不到錢的民企受惠并不多。減稅是解決經濟“毛細血管”民企問題的切實手段,在推行結構性減稅之際,政府有關部門還需要向民營企業傳遞有效市場信息,提示企業盲目擴張的風險,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同時還需看到,民企困境也是相關企業為自身粗放式發展、潛規則橫行所付出的代價。上述民企,除了高利貸,多涉及關聯公司互為擔保從銀行獲取貸款,不論浙江600家緊急上書求助政府的民企還是上海的鋼貿商,都采取了同樣的手段——正是這些違規操作,讓一環出了問題,就波及一串;也讓民企未來在銀行的信譽更差,貸款更難,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如何在發展中更規范、更誠信,這也是民營企業自身需要正視、反省的問題。(抒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