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國人大舉行記者會,央行行長周小川等就中國“貨幣政策及金融改革”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就是否可能發行大面額鈔票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明確表示“暫時沒有這方面的計劃”。
近年來,每每發生嚴重的通脹,總能看到一些專家學者建議發行大額鈔票,理由不外乎在貨幣縮水的情況下,大額鈔票更方便交易和攜帶等。但無論就交易本身,還是貨幣發行預示的貨幣政策而言,中國目前確實沒有必要發行大面額貨幣。
直觀來看,大額面值的鈔票的發行,盡管攜帶方便,但找零很麻煩,一旦出現假鈔,持有者的損失也比較大;在電子化結算和交易已經成為未來結算大趨勢的情況下,大額鈔票用武之地會越來越少。
中國經濟從總量而言盡管已經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但考察一下全球各大經濟體經濟增長與貨幣面值之間的關系,兩者也并沒有必然的聯系。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各自貨幣的最高面值均已經維持了很長時間。
更重要的是,發行大額鈔票非常容易引發民眾對于通脹的恐慌和擔憂。從歷史和現實來看,大凡發行大額鈔票的國家和時期,都是處于通脹比較嚴重的時期。在歷經兩年多的調控、通脹形勢開始回落的時候,重提發行大額鈔票的建議,會讓民眾對于未來的物價走勢擔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剛剛宣布中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廣義貨幣的發行量控制在14%。這樣,一方面可以控制貨幣的濫發,另一方面可以穩定民眾的預期。大面額貨幣的發行盡管不能直接和貨幣放水掛鉤,但在負利率持續近三年的情況下,在外界鼓噪中國經濟滑坡的情況下,如果真的發行大額鈔票,很容易被解讀為貨幣政策再次從穩健轉向寬松。這無論對于今年物價,還是民眾的財富,都弊大于利。
當然,盡管2月份中國的CPI降至3.2%的低值,但并不意味著中國本輪通脹已經遠去。在歐美寬松的貨幣政策依舊、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持續走高、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中國事實上已經進入了一個價格全面上漲的時代,千萬不能對通脹形勢過于樂觀。
2月份的CPI數據更多的是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并不能反映中國通脹的真實水平。未來控制貨幣,應該成為央行長期的工作,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不因為負利率和貨幣泛濫而侵蝕民眾的財富,也應成為中國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之一。
發行大額貨幣,也許會方便部分交易,但其引發通脹和民眾財富縮水的弊端卻是難以回避的。因此,對于央行而言,不僅要管好貨幣的水龍頭,更要管好大額鈔票的發行,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