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連續第六個交易日觸及“跌停”,這是人民幣兌美元進入升值通道以來,近三年來所罕見,也引發了市場的恐慌和各種猜測。其中資本外逃和看空中國經濟成為對人民幣“六連跌”最流行的解釋。
考慮到當年東南亞以及巴西等國資本外逃對當地經濟的重大影響,如果國際社會真的看空中國經濟,出現所謂的外資出逃,中國當然應該警惕并及時應對。然而,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并沒有逆轉,外貿的狀況也沒有逆轉,不會引發短期規模性恐慌。
近期市場上人民幣兌美元出現的“貶值”,基本可以視之為短期行為。從外部因素看,由于歐債危機的繼續惡化,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的長期衰退幾成共識,在這種情況下,資金從中國回撤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從國內因素看,貿易順差的收窄也是引發人民幣下跌的主要原因。10月份的數據顯示,我國貿易順差同比收窄36%。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我國外匯占款出現了四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國內的熱錢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流。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民幣兌美元已經進入了貶值通道。首先,盡管短期人民幣兌美元走低,但并未形成人民幣的貶值預期,從長期來看,在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依然強勁,出口型驅動短期內難以改變的情況下,人民幣本身并不存在貶值的壓力。中國經濟在未來五年的基本面不存在大幅度惡化的可能,這決定了人民幣不會成為拋售的對象;其次,中國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決定了中國在匯率上存在強大的干預實力,而近期央行連續發布較高甚至上漲的中間價,其實是在暗示市場,中國不會聽任人民幣貶值,沒有任何一種對沖基金或者熱錢敢于和擁有全球第一外匯儲備的中國對賭人民幣的貶值問題。
就此而言,中國的匯率政策大可不必在一些夸大其詞的鼓噪中過度反應。如果對此反應過度,解讀過度,并進行不適當的干預,不僅不利于人民幣匯率改革和國際化的進程,反而給中國“操縱匯率”以口實。
在筆者看來,對于擁有3萬億美元以上外匯儲備的國家而言,一個月外匯占款減少不到400億美元根本不值得在政策上進行所謂的應對。而且,熱錢的退潮反而有利于減輕國際熱錢流入的壓力,減少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量,對于中國進一步治理通脹和房地產價格泡沫不無好處,有什么好可怕的?同時,人民幣連續走跌給中國進一步增加匯率彈性和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供了契機,可以乘此適當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