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經營環境亟待優化
時間:2011-06-10 10:25 來源:人民日報
融資難、銷售難、環境差、創新維權難,諸多老問題已經到了非重視不可的關鍵時候了。它不僅僅關乎一些企業的生存發展,更關涉到我國應對流動性過剩,抑制通貨膨脹、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局。
一些民間資本從實體經濟溢出,開始熱衷于搞熱錢、快錢,炒房地產、炒蘋果、炒大蒜、炒中藥……這種傾向的出現,值得警惕,其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們反思:是什么讓部分產業資本作出了變臉的選擇?
做出這個選擇有兩個條件:其一,有的領域來錢太容易。其二,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了。然而,在市場化的環境下,任何一個暴利行業都不可能長久存在,前赴后繼的逐利資本自然能讓其利潤達到相對均衡。因此,更值得我們改變的,是實體經濟這一環。
盈利難、銷售難、融資難、環境差、創新維權難……這些企業家們說出的這一連串難題,雖然都是個案,但其實都是老難題,有些問題已經喊了十幾年,措施也出了很多,但總體成效卻不如人意。
俗話說得好:“無利不起早”,當年許多行業利潤豐厚,就算有些問題不如人意,也會硬扛著干。可十幾年下來,我們已經從短缺經濟過渡到過剩經濟時代,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信息透明,成本上升,利潤也越攤越薄。在微薄的利潤之下,這些難題或許就成了最后一根稻草,逼得一些民間資本從實體經濟出逃。雖然目前這只是一個苗頭性問題,可是往遠了看,這卻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問題,不能等閑視之。
當前,在全球流動性寬松、投機活躍的大背景下,游資大量參與樓市和大宗商品,甚至是農產品等居民基本生活品的炒作,對我國資產價格和消費價格已造成了巨大沖擊。
化解流動性過剩壓力,穩定物價總水平,抑制通貨膨脹已成了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為此,央行已運用了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利率等多種手段。但這些操作大多以控制資金總量為目的,對于資金的流向卻難以進行引導,更無法抑制流動性過剩引發的炒作之風。
化解流動性過剩壓力,理想的狀態是,引導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避免其四處投機,才能保持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可如今,現實與理想恰恰相反,部分民間資本反而從實體經濟溢出加入了賺快錢的隊伍。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經濟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流動性不減反增四處肆虐,實體經濟生存狀況越加惡化,退出實體經濟的資本又加入了游資隊伍,如此往復,最終可能嚴重損害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因此,實體經濟面臨的諸多老問題已經到了非重視不可的關鍵時候了。它不僅僅關乎一些企業的生存發展,更關涉到我國應對流動性過剩,抑制通貨膨脹、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局。
引導資金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不應該是一句口號,民間資本的反向流出的苗頭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希望有關方面能真正重視起來,條分縷析地拿出解決之道,下大力氣優化實體經濟的生存環境,增強實體經濟對資金的吸引力。千萬別把小病拖成了大病,讓流動性的虛火毀了經濟健康。(劉先云)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