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因為融資難、稅負高、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先后陷入經營困境。其中,長三角地區更出現大量企業停工、半停工局面。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困境已引起全國工商聯的高度關注。他們耗時2個多月對廣東、浙江、江蘇等16個省進行的系統調研發現,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的狀況,可能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為艱難。據悉,該調研報告將遞交給國務院。(《文匯報》5月16日)
中小企業就像人的毛細血管一樣,布滿整個經濟的各個方面和角落,承擔為經濟發展提供最初循環血液的重任,而且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方便人民群眾生活。僅以上海為例,所有企業中99%是中小企業,它們有依附大企業并為其配套、服務的,更多則是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吸收就業占總數的83.1%,成為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定生活的“大半壁江山”,在經濟增長、創新發展、服務群眾、吸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東方網5月16日)
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經濟適應性強、反應敏感度高,按理來說“船小好調頭”,然而,它們目前存在諸多艱辛和煩惱,甚至面臨生存威脅。比如,今年以來,由于國家實施緊縮貨幣政策,加上高通脹帶來的稅負增加,使得長三角地區出現半停工、停工現狀。
中小企業首先受到緊縮貨幣政策等調控的沖擊,除了融資難、稅負高、生產成本增加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
第一,實際發展中存在不公平待遇。一些部門和機構存在對中小企業的輕視,導致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沒有落到實處。比如4萬億元“啟動內需”的資金,基本投入國企腰包,銀行往往不愿為中小企業貸款等。
第二,當前稅制體系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不大,特別是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的局面,導致服務業重復征稅現象嚴重,稅制體系不利于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據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物流行業存在重復征稅現象,60萬倉庫月稅8.5萬元,重復納稅比例近50%。
第三,處于產業鏈低端,產品附加值低。相當多的中小企業窮于應付自身“生存”,不能制訂長遠規劃、投入資金和力量進行創新,不能通過提升品牌提高競爭力。
中小企業出現大量停工、半停工狀態,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放眼經濟發展的整個大局,這就是根子不穩和基礎不穩;基礎不穩,地動山搖。有數據顯示,在未來10年,中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將要轉移和擠出勞動力1.06億人,但是第二產業本身只能消化解決950萬人,剩下的9050萬人就業需要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來消化。如此重擔落在中小企業和服務業身上,可是目前中小企業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甚至不堪一擊。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來說,都必須引起足夠重視。(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