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通脹。去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逐季上升,從2.2%上升到今年第一季度5%,3月份更高達5.4%。而且人們實際感受比這還要高,同時要素市場、房地產價格都在漲。通脹已成為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
我們不僅要分析靜態數字,還要分析動態的因素;不僅要分析國內因素,還要考慮國際因素。對嚴重的通脹現在應該采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要“打提前量”,貨幣政策要適當調整。調整貨幣政策肯定會有反對意見,但通脹成為主要矛盾,就只能“兩弊相權取其輕”,當斷則斷。今后穩健、適度從緊兩種模式應是中國貨幣政策的常態選擇。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講,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我看不那么簡單。首先,通脹是貨幣現象。第二,通脹還是經濟現象。物價上漲除了貨幣問題外,還有投資拉動、成本推動、外部輸入等因素的影響。第三,通脹還是社會現象。心理作用也會造成漲價,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鹽王爺……”它又是社會心理現象。第四,通脹還是自然現象,如日本地震造成核輻射引發中國碘鹽漲價。
因此,解決通脹光靠貨幣政策不行,要打組合拳,還要打心理戰。
第二把:外匯儲備。現在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美元,這是一個大問題!我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應控制在8000億至1.3萬億美元的上下限。
這里算幾筆賬:第一,償付外債。我國外債余額大概是5000多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3700億美元。即使對外債保持100%的償債準備,5000億美元足矣。第二,應對進口。按慣例一般保持相當于3個月進口額的儲備。考慮到政策調整或突發事件等因素,再寬算3個月進口額,則約需6600億美元。第三,支付外資收益。外商投資1萬多億美元,利潤按10%匯出境外,則約需1000億美元。所以保持8000億-1.3萬億美元(即人均600-1000美元)的外匯儲備足矣。為此,還是建議五路分流。一是補充國有資本。二是購買戰略資源。三是擴大海外投資。四是發行外國債券。五是鼓勵民間持匯。上述也只是治標,同時更要從治本角度考慮外匯儲備的生成機制和管理體制問題。
第三把:金融風險。18萬億的信貸投放、日漸上升的通脹、頻繁加大的宏觀調控力度,存在引發銀行信用風險的可能。金融工作存在“潮水效應”,宏觀有變(退潮)首先受沖擊的是中小銀行。
現在蛋糕就這么大,已經基本切完,而銀行對存款的競爭已經白熱化,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除傳統風險外,在“惡性競爭風險”之下,具體鏈條是“財務違規風險→行賄受賄風險→銀行聲譽風險→銀行信用風險”。而且如果宏觀有變,還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的銀行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戰略趨同、產品趨同、機構趨同、服務趨同、收入結構趨同、治理結構趨同、創新趨同、機制趨同、文化趨同,都要“做大做強”,都搞零售轉型,都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沒有特色,是禁不起大的風險折騰的。
我們早就提出過銀行防范風險的五道防線:內部控制、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存款保險。這些有的還沒建立,有的需要加固,到了該建立和加固的時候了。(唐雙寧 作者系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