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支撐:科技進步創新
●重要目標:保障改善民生
●重要手段:加強節能環保
●強大動力:堅持改革開放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的一個主要議程就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筆者認為,“十二五”規劃有別于以往的任何一個五年規劃,它既是對我們過去30年改革歷程的“總結”,也是對下一個30年開始的新一輪改革走向的“定調”,因此,它具有“風向標”和“里程碑”的作用,意義十分重大。
會議公報明確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筆者認為,經濟轉型正是下一個30年、下一輪經濟改革的主旋律。這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這是決心,也是自信!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從短缺經濟中走過來,外延式、粗放型、總量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較好地迎合了“初級”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也基本解決了13億人口大國的溫飽問題。然而,這一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也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社會經濟代價,比方,高能耗、高污染,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低工資與廉價勞動力掠奪了勞動者的體面與尊嚴,創新意識與品牌觀念的缺失以及低附加值生產讓我們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最低端、最不利的位置等等。
外延式、粗放型、總量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一種數量擴張型的、高投入高產出或高投入低產出,或者是在資源消耗和浪費較大、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較嚴重的條件下的一種經濟增長方式。它主要依賴增加生產要素(尤其是廉價勞動力、自然資源和信貸資金)投入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與經濟增長。
在外延式、粗放型、總量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下,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擇手段唯利是圖;地方政府則不惜成本、不計后果地單一追求GDP數量增長。這一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不能適應“強國富民”的偉大戰略,并嚴重地阻礙了經濟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因此,經濟轉型成為當務之急,我們必須將外延式、粗放型、總量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向內涵式、集約型、質量至上的經濟增長模式。
內涵式、集約型、質量至上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以及科學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益,從而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提高,進而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只有在這一全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下,我們才可能通過鼓勵創新與創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將國強民富變成真真切切的現實。
30年改革開放,30年財富積累,我們已經作好了經濟轉型的物質準備和思想準備。下一個30年,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堅定決心,徹底摒棄傳統的、外延式、粗放型、總量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全面推進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為此,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輪廓清楚地提出了有效實施經濟轉型的“五個堅持”的基本路徑:
(一)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在此,筆者將文中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理解并簡稱為“經濟轉型”,同時將“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理解并簡稱為“產業升級”。
(二)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三)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四)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五)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董登新 作者為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