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房調查要入戶?沒關系,可以留人;查水電?專人可定時上門“開燈、放水”;到物業查詢?可以有專人與物業接洽,必要時還可提供“身份扮演”服務。北京作為空置房調查試點城市的消息剛見諸報端,就有人推出“空房管家”服務。據介紹,管家服務按月收費,針對不同年限和戶型的房子有不同報價,大宗客戶還能打8折優惠。而近期咨詢這種“空房管家”的電話是越來越多。(9月6日《北京晨報》)
為應對空房率調查的“空房管家”,我不敢說沒有,但絕對是個案。而從新聞看,這個“空房管家”更像是家政公司的保潔服務。事實上,因為工作、休閑等原因,有些房子僅僅是在個別時段入住,比如那些長期出差的人,擁有度假別墅的人等,他們的房子空多住少。而房子又需要保養,怎么辦?家政公司就推出“空房管家”。
“空房管家”之所以在這個節骨眼上引爆眼球,并非其“開燈放水”、“身份扮演”等服務,而是正趕上國家統計部門才不久表態的空置率調查。老實說,樓市在民眾那里長期的積怨,已經到了一碰就著的地步。任何一個細微的樓市新聞,就有可能成為民眾情緒爆發的點。比如轟動全國的“地下標間”。別說樓價不降,就是降一千、兩千,對于和老伴加起來一月收入不到2000塊,買肉都得找打折的“地下標間”主人陳新年這樣的棚戶區住戶來講,也是買不起的。民眾把“地下標間”當成樓市積怨爆發的關口,不在于“地下標間”本身。
同樣,有必要為空置率調查而專門聘請價格不菲的“空房管家”嗎?空置率調查并不是要課稅,也不是要罰金,空房的主人大可不必擔心;退一步說,就是要課稅,要罰金,除非所有空房主人聯合起來,否則,某一個或一些人雇“空房管家”,并沒有實際作用。換句話說,為應對空置率抽查而花錢雇“空房管家”,并不能保證自己得利,但一定是受損。難道說經濟學上著名的“公地悲劇”在住房投機、投資者那里,在開發商那里,已經被克服了嗎?
“空房管家”盡管有點不靠譜,但卻成了民間質疑未來空置率數據的情緒化表達。尤其是,在空置率原本就不好準確判斷的情況下,讓這個抽查的公信力更加不確定。“空房管家”其實僅僅扮演了一個攪局角色。
對此,一方面,統計部門應該更加科學地制定調查辦法和標準,比如用“抽樣調查”取代“典型調查”,因為前者隨機性比較大,而后者受主觀影響較重;比如嚴格界定空房的標準,區分“空置率”和“空關率”,前者包括在售的房子,而后者是買了沒入住的房子;等等,只有科學調查、科學區分,才會讓空置率趨向準確;另一方面,民眾應當理性的介入樓市探討和爭論,以諸如“地下標間”、“空房管家”這樣的新聞發泄樓市積怨,過癮是過癮了,但不夠理性,而且這樣的激憤表達也不會引起重視——因為不值一駁,相反,如果以理性的態度,有理有據有力地監督樓市政策,樓市積怨才有可能不全是情緒化表達,才有可能引起重視,也才有可能促進樓市政策更好的發力。(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