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的當下,經濟新熱點卻正在戰“疫”中加速萌發,經濟新動能也正在加快成長。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如同罩上了一層“磨玻璃影”,如果看不透就會一葉障目,失去轉型發展的良機。綜合評估疫情影響,必須避免片面、超越切面,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把握住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疫情過后的中國經濟,科技之翼將更加有力。縱覽戰“疫”情況,先進科技、創新成果大顯身手:大數據篩查密切接觸者,AI智能機器人在新建的醫院里穿梭送藥,無人機在各地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5G視頻遠程會診、遠程辦公等成為新選擇……可以想見,這些科技創新成果,必將在疫情過后的經濟生活中找到更多應用場景,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新動力。
疫情過后的中國經濟,會受到補償性需求強力帶動。疫情壓制了部分消費需求,這其中不少是“遲到”了但不會“缺席”。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消費需求雖然暫時蟄伏了,但疫情消散之后,酒店還會去住、景區還會去游、衣服還是要買,吃穿住用行的基本消費需求都會重新釋放。投資受疫情影響“延時”了,但也不會就此“錯過”。疫情暴露出我國經濟結構上一些急需補足的短板,這正是新的投資機會。外貿出口也會在疫情過后產生補償性需求。世界市場離不開中國制造,許多外國企業生產鏈也依賴中國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外貿出口恢復正常后,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依然會強勁。2003年非典過后也是如此,當年進出口貿易迅速反彈,實現了全年37.1%的高增長。
疫情過后的中國經濟,宏觀調控政策會更好保駕護航。宏觀政策重在逆周期調節,現在的政策基調已經明朗,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有效。已經出臺的財政貼息、大規模降費、對中小微企業實行資金保障和稅收優惠等政策,各地都在盡快落實,不少已經收到成效。隨著政策效果進一步顯現出來,逆周期調控政策將為戰勝疫情和恢復生產提供有力支撐。
更重要的是,疫情過后,人們必將有更足的干勁。中華民族從來沒有被壓垮過,從多災多難中歷練出了不屈不撓、愈挫愈勇的民族性格,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經歷疫情防控阻擊戰,必將激發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的信心和意志。企業家群體不僅為疫情防控捐款捐物慷慨解囊,也竭盡全力做好復工復產。信心決心方面的“動力增量”,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危中之機,是我們持續前行的動力之源。
中國已是GDP近百萬億元的龐大經濟體,活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一次疫情可能讓經濟偶感風寒,但絕不會傷筋動骨。當然,疫情的短期沖擊也不可小覷。疫情還沒有結束,制造業還沒有完全復工,服務業還沒有完全復蘇,物流業還沒有完全復原,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環環相扣的運轉還沒有整體重啟。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擁有看透“磨玻璃影”的眼力,洞察中長期經濟走勢的腦力,“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宋光茂)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