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以及包括vlog(視頻日記)在內的短視頻,是以移動互聯網為標識的新興媒介形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論是對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直播,還是武漢網友“蜘蛛猴面包”“計六一六”“林晨同學”等拍攝的各類短視頻,都呈現出不同于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形態的獨特而廣泛的影響效果。這首先得益于4G網絡、移動智能終端等移動互聯網的各有機組成部分,在全國范圍內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大范圍普及。正是移動互聯網的全國性覆蓋,再加上寬帶等傳統互聯網近年來的持續“下沉”,才使海量用戶同時在線的直播以及拍攝、剪輯和傳輸短視頻成為可能。集成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多項移動互聯網前沿技術的算法推薦,也使直播、短視頻具有了傳統媒介形態所不能比擬的媒介優勢。
根據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4.33億,占全體網民的50.7%。而《2019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也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6.48億,短視頻已經成為我國網民最喜愛的視頻內容形態。的確,過去我國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縣級市的中青年群體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通過直播、短視頻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興媒介形態,這一群體的文化娛樂消費熱情在短短幾年內得到了井噴式的釋放。
尤其是在疫情下,移動互聯網的媒介迭代效應愈加顯著。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形態,盡管水準依然相對穩定,但也暴露出傳播范圍、覆蓋面和影響力有限的突出問題。直播、短視頻,這些媒介迭代周期下的新興文化現象,與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提供了一個更為大眾、通俗的視角,相較而言更接地氣兒,更貼近日常生活,更有真實的代入感。在疫情期間,直播、短視頻同樣很好地起到了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效果。
緊貼受眾需求、積極求新求變,是當前這一輪以移動互聯網為標識的媒介迭代周期的基本特點。疫情之前,社會上對直播以及包括vlog(視頻日記)在內的短視頻,還有一些相對負面的評價。誠然,任何新興媒介形態在初始階段,都因為不穩定、不成熟,需要加強管理和規范,以使其健康、有序發展。近年來,網信辦、文旅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圍繞直播、短視頻行業不斷建標準、推聯動,加大全行業的自律力度,進一步明確相關互聯網企業的社會責任、社會義務。然而,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也應該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通過強化算法推薦的價值觀引領,明晰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當代前沿技術的社會角色、社會擔當,進一步發揮直播、短視頻的主流價值效能,切實有效地引領科技向善。
以直播、短視頻為代表的這一輪媒介迭代周期的中國經驗,正走在全世界的前列,我國對其的文化治理、社會治理,對于移動互聯網的世界總體進程和即將到來的5G時代,都具有長期的、普遍性的示范意義。期待我國直播、短視頻行業在疫情之后,盡快完成全行業的轉型升級,在我國主流社會中扮演更為重要的媒介角色,發揮更為積極的媒介作用。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