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時期開新課,分數萬能太狹隘
背景:此前,教育部提出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2月5日,教育部再發文,提醒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和校外培訓機構,在各地原計劃的正式開學日之前,不要提前開始新學期課程網上教學,可安排一些疫情防護知識、心理健康輔導、寓教于樂等方面的網上學習內容,確保學生度過愉快的假期。
南方都市報發表觀點:教育部明確給出“開學前不要提前開始新學期課程網上教學”的指引,及時且有必要。當前依然正值學生放寒假期,如果提早進行新學期課程教學,學生需要一邊應對寒假作業的壓力一邊適應網課教學并消化新課程內容,學業負擔陡增的同時,學習質量也難以保證。當前正處于“戰疫”的特殊時期,疫情防護知識和心理健康輔導都是非常實用且有必要的。學習本來就不應止于教學課本上的內容,學生可在疫情中學習和實踐健康教育內容,亦可從疫情中學會思考、學會敬畏、學會尊重以及培養同理心,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抗疫。當然,對于畢業年級的學生尤其是即將面臨高考的高三學生而言,在畢業考試甚至高考的壓力下,面對開學時間和教學計劃的不確定,焦慮和擔憂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停課不停學”也應該就不同年級、不同情況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廣東省教育廳規定,針對普通高中和初中畢業年級,各地各校在原計劃的正式開學日之后,在保證全員參與和學習效果的前提下,可開展新學期課程網上教學;其他年級開學前原則上不講授新課,開學后按照“零起點”實施教學。而廣東省實驗中學則安排高一高二學生以在家自學為主,并讓老師拍攝針對高三畢業班的教學視頻,這樣可以令高三學生每人都有一個詳細的課程表,在家按時觀看視頻進行學習,老師亦將在線上對學生進行答疑輔導。對于驟然而來的網絡教育,需要家校合作、師生共同探索,但至少應明確,對不同年級、不同需求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方式與課程內容,在探索中能經由反饋動態調整,才能以最適合的方式保證教學質量。
小蔣隨想:朋友家有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孩子,這些日子天天在學校的網上教室“打卡”,“打卡”不是“點卯”,得正兒八經學習。孩子的媽媽則在家長群里不斷收到老師的“最新指示”,要求嚴格按照“學習進度”,督促孩子完成各種作業……“戰疫”處于關鍵期,疫情新聞牽動人心,大人們的心態尚且焦灼復雜,普遍早慧的孩子們(更不要說中學生)會完全“無動于衷”嗎?此時,一些學校急吼吼地開展網上教學,甚至在原定假期還沒結束時,提前在網上教授新學期課程。無論是從孩子成長角度,還是從學習效果來看,這么做真的合適嗎?分數與成績固然重要,但現代教育顯然不該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教育應是多層面的,生命教育、安全防護、同理之心也是其中重要環節。一些孩子要么疲于應對學校與課外作業,要么兩眼直勾勾地盯著手機或平板電腦,教育工作者難道不該想想兩極背后缺什么?2020年的寒假注定不尋常,要說“確保學生度過愉快的假期”,恐怕令人苦笑。如果能讓孩子們明白,世界上還有一些人與事值得去學習、領悟、珍視、動容,何嘗不是更深層的教育?當孩子們意識到在陽光下奔跑、和小伙伴拉手、去學校上學等往日再尋常不過的事,如今那么令人期待,“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才會從說教變為體會,這樣的“學習”會影響孩子們的一生。在多元的成長面前,在對生命的禮贊中,“分數萬能”何其狹隘。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