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日前收官,但熱度仍在持續上漲。如果說最開始許多觀眾是沖著知名演員胡歌的配音而來,卻意外被內容圈粉,那么現在,專門沖著內容而來的觀眾越來越多。目前,此片在某知名網站上評分高達9.2,彈幕上的稱贊連連:“是我喜歡的調調”“治愈2019年積攢的壓力和焦慮”。
這么火的究竟是怎樣一部紀錄片?說起來令人意外,其內容并不算潮,甚至還有些冷門。短小精悍的五集紀錄片,全部講的是書,且其中沒有講經典名著,不做作家訪談,不推暢銷圖書,而是聚焦隱身于書后的理想主義者們,從圖書編輯、古籍校對、裝幀設計、二手書收藏等側面,娓娓講述一場場有趣而生動的相遇:一位編輯為推出好作品,心心念念13年終有回響;一對80后夫妻開車跨越11個省市,將流動書店帶往鄉村大地……時光錯落、各有悲歡,但至為純粹的熱愛、超乎功利的興趣,以及敬惜紙筆的情懷感人至深。聽起來小眾的內容,被轉變成一個個有趣有溫度有深度的人物故事,這種基于專業深度與情感溫度的創新表達,也終于俘獲觀眾。
一部冷門題材紀錄片的走紅讓人思考:究竟什么才是作品流行的保障?冷與熱的界線是否天然涇渭分明?許多觀眾表示,《但是還有書籍》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影體驗很類似。確實,修復鐘表、木器、古畫等等,原來也是鮮有人關注的行當,但這些修復師的日常被呈現出來之后,卻引發了一場“文化追尋”。再看熟悉的內容題材,比如美食人人熟悉,但直到《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多少觀眾才恍然發現原來中國美食如此博大精深;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不少,但也少有作品像李子柒發布的視頻那樣,展現出田園牧歌式生活獲得各國網友追捧。某種程度上,與其說是冷熱之分、生疏之別,倒不如說有無用心打造出作品本身的穿透力。而這,才是真正的流量擔當、收視保證。
如何講好故事,聽起來是個抽象的話題,但做起來卻來不得半點虛浮,需要扎扎實實下番苦功夫。《但是還有書籍》的呈現極為流暢自然,可觀眾看到了“每一幀畫面都信息量豐富”;李子柒的視頻精致動人,背后卻是極長的制作周期。反觀有的作品,雖然也想親近觀眾,卻只知道以所謂流行元素作為噱頭,在至為重要的講故事上卻是浮光掠影,既不專業也無深度,專業人士一看太小兒科,普通觀眾又覺得味同嚼蠟,應者寥寥實屬必然。此時,再來給觀眾扣一個“缺乏品位”的帽子,給自己找一個“太過小眾”的臺階,那就純屬自欺欺人了。
《但是還有書籍》一片的命名靈感,來源于米沃什的一首短詩,“盡管地平線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書籍仍然永存。書如此,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盡的文化積淀亦然。變動不居的時代,太需要我們講好故事、呈現瑰寶。“熱愛面前,人永遠都會不滿足”,不厭其細、不厭其專,打磨好每一個故事,讓它們的光芒穿越時代、照亮更多人。(胡宇齊)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