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土貨”,搖身變為生態產品;過去脫貧“等靠要”,現在主動走出去學習;曾經的支援幫扶單一思路,如今拓展為共同打開發展景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獨具特色的扶貧探索,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果顯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蓬勃動力。
自實施之初,東西部扶貧協作就肩負著特殊使命:既是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的幫扶,也是東西部合作發展、互利共贏的生動實踐。相較于西部地區,我國東部地區在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基礎更好。但同時也要看到,一旦貧困地區找準自身優勢,與東部地區優勢互補,就能夠實現很好的錯位發展。比如地處高原的寧夏,雖然自然條件相對惡劣,但當東西部攜手發展,這里的緯度和氣候,就成為福建葡萄酒企業理想的種植地。以此為代表的“閩寧模式”實施20多年來,從閩寧鎮到西海固再到寧夏全域,東西部扶貧協作制度歷經多次完善、不斷成熟,從資金援助、教育和醫療資源幫扶上升到以精準扶貧為導向的產業幫扶,靶向幫扶拔窮根的路徑越來越清晰。
貧困問題是困擾整個人類社會的難題,擺脫貧困是關系人類命運前途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東西部產業合作、優勢互補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課題,大膽探索新路。”中國以“閩寧模式”為代表,東西部多個省區市結成對子,實現了對30個民族自治州的幫扶全覆蓋。在這一過程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東部之長補西部之短,以東部先發優勢促西部后發效應。一方面,大力培育西部地區特色產業,因地制宜謀發展,依托鄉村特色資源發展現代化新產業;另一方面,在帶動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的同時,東部地區也不斷拓展自身產業發展空間,從而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實踐,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外國學者指出,在許多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全民共享發展往往是缺失的一環。而中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也正是共同發展的理念,凝聚起全社會對擺脫貧困的廣泛認同,使脫貧攻堅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施政重點、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無數干部群眾的人生追求和奮斗目標。東西部扶貧協作以生動的實踐提示我們,共建才能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目標和動力,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條件,如此才能實現東西部共同發展。
“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睎|西部攜起手來,通過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市場化的扶貧協作,必將凝聚起攜手奮進共同富裕之路的不竭動力,共同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5日 05 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