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7年前刊發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輿論關注。這篇題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的論文,作者在論述生態經濟學的過程中,列舉了自己導師夫婦的事例,大篇幅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網友們認為有辱學術尊嚴。
對于此次事件,有一個問題需要弄明白:這樣一篇“神論文”是如何堂而皇之登上一家核心期刊的“大雅之堂”的?
根據媒體報道的事件最新進展,目前當事三方均已分別作出回應:先是《冰川凍土》編輯部發表撤稿聲明,承認在該文刊發前審核不嚴,決定對該文撤稿,并鄭重致歉;隨即論文中所涉導師也表示,作者所發文章與《冰川凍土》的學術定位不符,自己對文章的發表事先一無所知,并申請引咎辭職;論文作者則回應稱,自然科學家需要情感注入,自然科學如果沒有情感的注入,就是冷冰冰的。
綜上而觀,筆者認為,作者在撰文動機上有無道德瑕疵、處于“瓜田李下”的導師在發稿過程中是否利用主編身份施加影響,這些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公眾的核心關切,是《冰川凍土》作為一家正規的專業核心期刊,何以會拿出多個寶貴版面給一篇學術性不足的“神論文”?其所稱的“把關不嚴”,原因何在?是“人情”操作,還是責任缺失、稿件編審機制失范?核心期刊之“核心”,在于權威和公信、水準和規范。對于公眾來說,“核心”就是品牌,如果刊物把關不嚴,自降其格,損失的是公眾的信任,損害的是自己的牌子,又如何堪當“核心”二字?
提及學術亂象,人們想到的往往是抄襲剽竊、有償版面等等,此次事件則提醒我們,“心有高標,方能致遠”,學術期刊特別是學術核心期刊之“心”應是對學術的敬畏和尊重,是對學術的純粹性、嚴肅性的珍惜和維護。學術期刊絕不應辦成裝“雜貨”的筐子、酒肆門前招搖的幌子。辛 明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