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全球最大靜音科考船“東方紅3”船交付,被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入使用,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回首剛剛過去的2019年,一系列科技領域新突破,展現出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的新時代風貌,更加堅定了我們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懈努力,我國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之所以取得這些歷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關鍵在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結合實際堅持好、運用好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制度優勢和實踐經驗,我們就能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放眼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可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一段時間里,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把發展著力點更多放在創新上,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指明了改革方向。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就在于,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扭住“硬骨頭”攻堅克難,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切實營造促進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激活創新驅動的發展引擎,必將夯實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基。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兩彈一星”、三峽工程、載人航天、超級計算、國產航母、港珠澳大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和工程突破,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極大提升了我國國際地位。今天,只要我們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的前進步伐。中華民族必能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08日 04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