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負起青春責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前進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繼續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懷著對世界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以整個人類為關注視域,謀求人類當下的幸福存在和人類社會文明的未來走向,它超越了民族、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追求的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福祉,展現的是人類情懷和擔當精神。
青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承載著時代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的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的目標。中國愿同廣大成員國、國際組織和機構一道,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好目標的實現,需要青年一代添磚加瓦,肩負起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青春責任。新時代青年應志存高遠,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和規范,樹立遠大理想,與時代同行。
樹立世界視野。當今世界,全球范圍內的互動和融合越來越深化,世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國家關系的發展、全球治理的良性推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等都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續努力。2014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演講時寄語中歐青年,要“用平等、尊重、愛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用欣賞、包容、互鑒的態度來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進中國和歐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進中國、歐洲同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奮斗,讓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美好”。世界因交流而了解,因了解而互動,因互動而融合,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訴求。新時代青年應具有世界的視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不僅要思考自己民族國家的問題,還要理性思考世界的發展及發展中的問題,加強不同區域間青年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生;積極參與國與國之間的友好交往,共同推進國家關系、國際關系的健康發展;攜手應對全球挑戰,建設人類美好家園;致力于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做世界和平的維護者、發展的促進者;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厚植人類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真善美的理想世界,它蘊含在世界各文明思想觀念之中。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有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大同世界、天下和平、民胞物與等,都是共同體智慧的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體現的是將自己的小我融入人類的大我之中的博大情懷和歷史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中國夢與世界夢息息相通,中華民族應該對人類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人類關懷,發揚中華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兼濟天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新時代青年要厚植人類情懷,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以“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的意識自覺,思考社會問題,體察民生冷暖,關注氣候變化、生態平衡等,既要有修身齊家的責任,也要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將“青春夢”與“中國夢”“世界夢”緊密相連,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前途、人類命運,將人格追求與社會需要相統一,以此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堅持與時俱進。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變化發展是世界的本質,也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只有順時應勢,實事求是,吸納時代精華,才能作出順應時代需要的判斷和選擇,并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開拓創新,實現創造性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即是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對時代需求的一種回應,承載著人類對建設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青年是一個時代社會發展中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群體,其創新創造能力決定著人類社會的創新創造能力。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激勵廣大青年“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勇于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敢于上下求索、開拓進取,樹立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壯志”。新時代青年應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學習,掌握多方面的技能,提高人文修養,與時俱進,進行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在思想上、理論上與時代同進步,以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國家、民族、人類的前途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實踐中充分把握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帶來的機遇,應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危機和挑戰,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總之,新時代青年同時代共同前進,要勇于擔當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吸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突和合的精神和創新思維,在各種文明交流碰撞中,以包容互鑒的心態,促進文明的交融,用新思想新思維提升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