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紀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刊文指出,當前一些腐敗行為之所以肆無忌憚、愈演愈烈,與負有監管職責的黨員領導干部不管不問有很大關系。文章列舉了“不去問”“不愿問”“不敢問”“不會問”等情形,認為領導干部不該罔顧黨紀政紀,一味“沉默”,而是應該守土有責、敢于擔當。
“不去問”,是因為習慣做老好人,追求一團和氣;“不愿問”,是因為護短護犢,模糊原則,被親友下屬“綁架”;“不敢問”,是因為自身不干凈,腰桿硬不起來;“不會問”,則是因為自己也參與其中、沆瀣一氣。盡管表現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屬于明哲保身,有的屬于身陷其中,但這些現象也有共同特點,即逾越底線,放棄職守,無視黨紀政紀國法。
試想,如果一些地方的個別領導干部自身就有問題,存在違紀違法行為,當然不可能主動發聲。他們的“沉默”本身,也是一種“障眼法”——他們對單位內部人員腐敗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無非是心存僥幸,意在渾水摸魚,逃避查處。此種行為,不僅會使得本人在違紀違法的路上越走越遠,也會導致單位出現集體腐敗,從而嚴重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
從現實來看,更多的“沉默”情形則是出于遮丑護短等扭曲心態下的不聞不問。現實中有些領導干部,自身可能確實沒有太多的問題,但在長期的官場生涯中,卻習得了一些庸俗作風。比如,信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總是明哲保身,不蹚渾水。特別是在民主測評等考核機制下,更不愿因為得罪人而丟選票。很多時候,他們明明知道同事、下屬的違規違紀問題,但卻“聰明”地選擇了沉默。
也有一些領導干部,自己能做到“勿使染塵埃”,但涉及家人子女時立馬換了一套標準,或是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或是跨不過倫理人情的坎兒。更有像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那樣的官員,一手給兒子設計了成功捷徑——通過“老子辦事,兒子收錢”的方式,劉鐵男之子在父親的幫助下,獲取巨額財富。
領導干部的職務和權力,不是私人物品,也不是橡皮圖章,而是一種社會公器。其出發點與歸宿均應該指向公共事務、指向公正廉明。領導干部首先應該遵循的,是黨紀政紀國法,而不是個體、家庭以及小圈子的行為準則。作為領導干部,不僅自己不能隨意逾越邊界,貪污腐敗,也不能坐視甚至縱容屬下、親友違法亂紀。
在這個問題上,個體的“獨善其身”只是最低限度的自律,而勇于擔當、守土有責,本來就是其職責所在,這也是現代政府的行政倫理要求。個人私域范圍內的“沉默”,很多時候可能確實是一種美德,“沉默是金”,但在涉及公共事務、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公共利益時,如果刻意“沉默”,則無異于失職,應該被問責。
事實上,隨著《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施行,失責必問已經成為常態,單位出事、下屬出事,必須要追究領導干部的領導責任。“太平官”“老好人”已越來越混不下去,不僅得過且過、你好我好的“一團和氣”已失去市場,就算是想通過沉默遮掩自身問題,也越來越不可能。唯有敢于擔當、奮發有為,才是通衢大道。
[責任編輯:葛新燕]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