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校園貸“變臉”考驗監管者智慧
防止校園貸改頭換面重新登場,一方面要從供給側入手,禁止網貸平臺的校園貸以其他形式出現;另一方面要從需求側入手,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拒絕網貸平臺的各種誘惑
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嚴令下,大多數網貸平臺已經暫停了面向大學生的貸款服務,但也有一些平臺頂風作案,從以前直接貸現金給大學生,改頭換面做起了電商購物、分期還款的生意,有的還和其他網站合作,鼓勵大學生“先消費、后還款”。對此,有關專家表示,這些面向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實際上依然是校園貸(7月17日《北京青年報》)。
顯然,治理校園貸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無論是部分傳統銀行重回校園市場滿足大學生正常貸款需求,還是大多數網貸平臺已暫停校園貸業務,都說明治理效果顯著。不過,從這次記者的調查情況來看,兩種現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是三部委通知要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后,仍有網貸平臺可貸款給大學生,即沒有遵守“暫停令”。
二是部分網貸平臺耍起小聰明,把校園現金貸改頭換面為電商購物、分期還款的生意。從表面看,這些網貸平臺沒有直接從事校園貸,但本質還是校園貸,因為很多大學生借款的目的就是用于購物;再從高昂的滯納金來看,也與之前的校園貸沒有實質區別。這些平臺之所以改頭換面繼續做校園貸,既是想繞開國家部委禁令,也是因為校園貸業務是暴利。
校園貸沒有完全禁絕,固然與三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今年5月底才下發,目前還處于落實階段有關,但主要原因還是治理措施不完善。比如對于不遵守規定仍然貸款給大學生的網貸平臺,既要有完善的監督措施,也要有嚴格的處罰措施,但這一通知中卻沒有相應安排。看似嚴令,實際是紙老虎,所以部分網貸平臺不重視。
再比如,對于把校園貸改頭換面做起電商購物、分期還款的生意,這一通知也缺乏預防性安排,所以部分網貸平臺就鉆政策漏洞。從常識來推測,由于校園貸是一種“暴利貸”,網貸平臺不會輕易放棄這塊“肥肉”,要么直接頂風作案、冒險獲利,要么變相操作、繞開規定。只有制定嚴格的預防、監督、懲罰等措施并嚴格執行,才有望形成有效約束力。
在筆者看來,不能指望網貸平臺自覺落實“校園貸暫停令”,而是要靠嚴格的監管措施來倒逼。換言之,校園貸改頭換面繼續存在,也是考驗監管智慧:其一,考驗監督智慧。部委嚴令能否落實,關鍵在于監督,即監管者能否發現違規行為,在此基礎上才能嚴懲。要想發現違規行為,既要像監管者記者一樣去暗訪、取證,也要鼓勵大學生及內部人士舉報。
其二,考驗懲罰智慧。任何政令、禁令,如果沒有相配套的懲罰性措施,都會缺少實際約束力。“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也不例外。而從有關通知來看,也缺少懲罰性規定。那么,對這類違規機構該如何懲罰呢?筆者以為,既可以直接處罰沒有資質的網貸平臺,還可建立“黑名單”制度,把違規網貸平臺納入“黑名單”。
其三,考驗預防智慧。校園貸改頭換面為分期購物,原因就在于缺乏預防性措施。在缺乏預防性措施的情況下,校園貸就會不斷變著花樣出現。而要防止校園貸改頭換面重新登場,一方面要從供給側入手,禁止網貸平臺的校園貸以其他形式出現;另一方面要從需求側入手,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拒絕網貸平臺的各種誘惑。上述通知其實已有部署,希望盡快落實。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