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片酬、不會演戲、愛用替身……近日,關于“小鮮肉”的爭議屢見報端,資深導演、前輩演員和著名編劇紛紛站出來,指責其對國產電視劇行業的破壞。最近,媒體又在討論:“小鮮肉”這個鍋背得冤不冤?
近年來的中國影視界,“小鮮肉“是票房保證。但在輿論場,所謂的“小鮮肉”演員正在受到口誅筆伐。國際巨星成龍,對小鮮肉恨鐵不成鋼,直言“看你幾時完”。脫口秀紅人金星,對“小鮮肉”冷嘲熱諷,“數字小姐”“小臘肉”讓誰中招都受不了。而“小鮮肉”,在今年政協更是被架在火上烤。宋丹丹暗諷小鮮肉“愛攀比毛病多”,陳凱歌對小鮮肉的演技不以為然,陳道明批評小鮮肉“手破了就當敬業”。
對小鮮肉現象的討論,是放在中國影視虛假繁榮的背景之下。很容易讓人聯想,既然小鮮肉拿去了制作預算的大半費用,資深戲骨演員們只能演配角,中國影視有市場沒口碑,這鍋只能讓小鮮肉來背。做字面意思上的推理很容易,然而也有人替小鮮肉鳴不平,認為稱得上有票房效應的小鮮肉就20多位,每年衛視級別播出的熱門劇有100多部,沒有好作品哪能都怪小鮮肉?陳凱歌則說,老一輩演員都不讀書,怎么責備年輕人?
可以想像小鮮肉演員們的郁悶,影視早已不是文化事業,而是產業,小鮮肉自帶粉絲,哪怕爛劇也有人愛看,不是說市場是配置資源的主導要素嘛?既然當紅小鮮肉出臉面穩賺不賠,多賺點錢咋就招人嫌棄?若說一身壞毛病,那不也是被市場慣的?可是沒有小鮮肉演員站出來為自己辯解。身為政協委員的資深演員或導演,大多是德藝雙馨的典范,在共商國是的兩會上批評小鮮肉現象,一方面說明它關系到中國文藝的發展凈化,一方面說明在文藝界資深人士掌握著話語權。
小鮮肉攪混了影視市場,似乎已成共識。但鑒于目前為止,尚沒有小鮮肉出來辯解,這其實是一場主角缺席的審判,背后是影視界新舊力量的話語較量或利益博弈。資深導演演員們,因為收視率或票房不向著他們一邊,正在感受到被邊緣的焦慮,當然他們的演技和職業操守大多過硬,只是能給他們鼓掌的年齡偏大觀眾心有旁騖。而那些小鮮肉演員,在90后、00后觀眾的用腳投票下,得到“唯利是圖”的資本方力挺,在利益變現上因為得顏值而得天下。但他們畢竟根基尚淺,而且實在拿不出能經歷時間考驗的經典作品,在話語權上只能處于弱勢。
如果說“小鮮肉”單指顏值,那么陳道明、唐國強們年輕時,其實也是小鮮肉。鏡頭前即便不以帥氣美麗著稱的演員,年輕時放在普羅大眾中大多也堪稱小鮮肉。小鮮肉本該指年輕有朝氣活力,如今成了“德不馨藝不精”的代名詞,更成了中國影視擺爛的替罪羊。表面看是影視界新老力量博弈新勢力缺乏話語權,實質上還真是小鮮肉自己不爭氣。為什么曾經也是“小鮮肉”的陳道明、張國立們,早年時卻能經典多多,而現在錢拿的更多、條件更好的網紅演員們,能鬧出演戲就是念數字、大多用替身的丑劇?胡歌也曾經是小鮮肉,當紅時急流勇退去美國充電,要演技不要收益,這對小鮮肉們能不能有所觸動? 藝術表演最重傳承,老演員得到應有尊重,年輕演員保持謙卑,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不是更好?可如今的中國影視,新老演員互相看不上,焉能共同推動文藝事業繁榮?
資深演員們批評小鮮肉們,小鮮肉沒一個接招,希望他們聽到了其中的鞭策之意,你們要明白,要有話語權,不能靠臉蛋和話題,只能拿演技和作品去拼取。(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
[責任編輯:李帥]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