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消費文明要跟上消費水準的提升步伐
近日,一篇題為“繼宜家淪陷后,無印良品也無法再保持清白了……”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文章稱店里的衣物、化妝品、文具、家裝區都因為太多消費者的“試用”而變得面目全非。記者實體探訪發現,有的顧客為了尋找尺碼而亂放衣物,有的四仰八叉躺在躺椅上,有的帶著孩子坐在沙發上吃零食……一旁寫著“僅供購買體驗,請勿長時間休息”的提示牌儼然成了擺設。
一些國際品牌的開放式營銷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確實耐人尋味。一方面,隨著個人自主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對“嚴禁”式的管理抱以反感,但另一方面,一旦缺乏明確的他律制約,不少人的自律表現卻往往很難經得起考驗,從宜家、無印良品的“淪陷”到近來屢屢引發關注的網約自行車遭破壞現象,都提供了最現實的注腳。有受訪者表示“反正這里沒人管,坐吧,沒事的”,這種心態更是具有典型性。潛臺詞便是,沒人管就可以不用管那么多。
對于國人的素養問題,過去不少文人學者都專門進行過分析,甚至上升到理念高度,由此也帶來不少爭議。時隔多年之后的今天再來看那些論述,雖不乏夸大與觀察的局限性,但其中不少剖析其實仍具有現實針對性。當然,在今天談論個人素養的問題,似乎越來越成為不被討好的事情。甚至隨著個人腰包逐漸鼓起來,不少人越發覺得素養不再是一個問題,而是患上“有錢就可以任性”的“上帝”心態。在膨脹的消費能力的幻覺之下,一部分人只看到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利,而對應有的公德和消費文明嗤之以鼻。
現代社會文明習慣的塑造,當然離不開好的規則的引導,但反過來,強勢的社會劣習,也容易將好的規則帶偏,增加社會的發展成本甚至沖突與摩擦。就以時下國外品牌的開放式營銷為例,這種方式若能搭配應有的社會公民素養,本應該帶來的是多贏局面,既能彰顯商家個性化的經營理念,也讓消費者獲得不一樣的消費體驗。可到頭來,商家要么只能自認倒霉,要么只能慢慢“入鄉隨俗”,換成嚴格管制型的營銷手段,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有人會說,好的經營理念就應該“接地氣”,可全球性的商家,在有的地方就出現“水土不服”,問題當然不全在商家。
無論是國外品牌在中國所遭遇的現實尷尬,還是一些人在國外旅游時的表現所引發的爭議,在某種程度上,其實都反映了部分公眾的公共素養在與世界不同文明接觸時,所呈現出的摩擦或不適。而這種“不適”在很多時候,正是通過消費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富起來的中國人,如何以體面、文明的消費行為,贏得多數人的尊重,消費文明的增長又如何跟上腰包鼓起來的步伐,確實越發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必須要承擔的自省。
(作者:朱昌。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