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法律保障電影市場健康發展
春節期間,在回鄉潮的帶動下,三四五線城市成為票房的主力。但媒體調查發現,三四線城市中“偷票房”現象“格外猖獗”,有業界人士直言,影院“偷票房”是中國電影的黑洞。
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的關鍵詞仍然是“票房”。不同的是,過去中國電影業一直面對的是國產片票房如何超越歐美電影的問題,去年則是票房打假。2016年年初,電影《美人魚》票房突破20億元,但不久被指有水分;《葉問3》被媒體曝光票房不實,并受到查處。
票房亂象輪番上演,使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中國電影產業的有序發展問題。有關部門通過行政手段重拳出擊,規范電影市場,威懾行為不端的電影公司和地方院線,短時間內或許能取得一定效果,但這樣的治理畢竟有局限性。最重要的是,沒有一部可以依循的法律。
2001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十幾年來,這部《條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與《電影法》的預期效果還相去甚遠。《條例》是在電影立法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制定的行政法規,沒有涉及電影生產與市場管理的種種細節。從電影產業當下出現的一些問題和長遠發展來看,我們還是需要通過法律的手段來治理相關違法活動。
2011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終于制定,國務院法制辦面向公眾征集意見。2016年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電影產業促進法》。將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票房造假可處5萬元至50萬元罰款,如果違法所得超過50萬元,則可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出臺意味著我國已將電影產業發展納入戰略層面。同時,中國電影產業將在更加法治化的環境中迎來新的機遇,《電影產業促進法》不僅約束和管理電影生產的方方面面,而且也是電影生產者捍衛自身權利的法律依據。最重要的是,作為規范電影市場的法律準則,它涉及電影市場管理中的諸多細節問題。有了《電影產業促進法》,政府主管部門還是要進一步監管市場,但其職能將發生重大轉變,行政處罰仍然可能會有,但真正的處罰將交給法庭。希望《電影產業促進法》能促進中國電影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作者:徐兆壽,系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