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雪天路滑,兒子遭遇車禍喪命,沈陽豐收村村民康忠文開始在村中義務掃雪。從那以后,村里這條路再沒發生過交通事故。老人說,不能讓悲劇在別人家重演,要一直掃下去,直到掃不動為止。每到下雪,老人都特別想念他的兒子,老人想對另一個世界的兒子說:孩子放心,我們都很好,爸爸已經為你掃好回家的路。
看到這里,你一定跟我一樣,淚眼朦朧中不忍再看下去。
前幾天媒體報道了沈陽這位老人義務掃雪17年的新聞故事后,很多人用的表情都是:心疼、淚奔、感動。人們留言說,希望老人平平安安身體健康。確實讓人感動,真的沒有什么比這種悲痛欲絕后升華的利他情懷更能觸動人心,遭遇這樣的悲劇后,有人選擇了悲憤和仇恨,有人永遠陷入悲痛和絕望中無法走出來,有人受不了打擊從此一蹶不振,有人會一直生活在自責和他責之中,使悲劇延續下去。而這個堅強的老人選擇了一種積極的活法,用避免類似悲劇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利他行動來緩解自己的失子之痛,用余生的義務掃雪去完成一個心碎父親的自我拯救,這是一份怎樣讓人肅然起敬的大愛啊!
我知道,也許老人剛開始掃雪的時候,并不是為了“避免悲劇在別人家重演”,只是為緩解自己的悲痛,只是為自己找點兒事情做,用忙碌去填充和麻醉那折磨得自己痛不欲生的想念,用這個行為表達對孩子的深切思念。失去了至愛的孩子,失去了人生的全部意義,生無可戀,總得做點什么讓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掃著掃著,“不能讓悲劇在別人家重演”就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了自己所賦予的意義。于是,17年來,每當下雪,他就會準時出現在村口的坡路除雪,無一天例外。
我記得媒體報道了這條新聞后,無數人轉發了這條新聞,表達自己的感動和敬意,“兒子雪天車禍去世,他義務掃雪17年”的新聞成為當天的熱點。可熱點很快就過去了,感動更很快就過去,人們很快就進入其他新聞熱點的情緒節奏中,為其他事情感動、憤怒、爭議、同情。老人掃雪的新聞很快被淹沒,感動像潮水一樣的來,又像潮水一樣地退去了。
此起彼伏的熱點中,人們的感動就是這樣地稍縱即逝。看這樣的新聞故事,就好像在翻某一本心靈雞湯故事,看了這一頁,被這個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很快翻到另一頁,又迅速進入下一頁故事的情緒節奏中。現實中的新聞,不是編的心靈雞湯,不只是一個熱點,熱點后面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我們不是在看故事,而是看另一個人的生活。不能讓自己的感動顯得那么廉價和輕飄,感動之余,還是應該有一些超越短暫、淺層情感觸動的深層影響,有一些深入的思考,有一些積極的行動,做點兒什么讓感動更加深沉和厚重一些,使感動不只停留于沙發上看肥皂劇的情緒佐料。
令人心安的是,老人的掃雪行動讓不少人加入了掃雪的隊伍。在康忠文的感染下,豐收村自發組成了“義務掃雪隊”。一位村民說,他剛開始掃雪的時候,有不少人說他傻,吃力不討好,還自己往里搭錢。沒想到,他堅持掃了17年,現在不只我們村的人,鄰村的,甚至經常開車經過的人都知道他。這些司機路過時都按喇叭謝謝他。但愿我們不只是感動于老人的掃雪,而能加入他掃雪的隊伍,陪他一起去掃雪,在自己的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行動,多參與一些公共服務。這樣,感動就不會顯得那么輕和薄。
另外,不能只是感動于老人的義務掃雪,應該看到,掃雪的老人需要別人的幫扶。他之所以掃雪是為了緩解自己失去愛子的悲痛和孤獨。拼命掃雪是為了拼命淡化和忘記,掃雪背后是兩個老人難以言說的孤獨。如果能讀懂老人掃雪的孤獨,感動之余,鄰近的年輕人就應該多去陪老人說說話,多去幫幫老人做點事。他幫我們掃雪,我們應該陪著他,讓他不那么孤獨,讓他感受到這個世界待他的溫柔。痛苦的他用愛吻著這個世界,我們該報之以歌。(曹林)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