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個國家要想長期保持經濟競爭力,必須重視發展實體經濟。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體經濟是真正創造財富的經濟形態。《資本論》開宗明義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商品的社會有用性。由價值形式、進而由貨幣形式所表現出來的財富量的背后是使用價值,是由使用價值支撐的。只要這些使用價值量不變,表現其價值量的價格或高或低都不影響一國實際財富的增減。以實體經濟、物質生產為標準,馬克思區分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前者創造物質產品,后者不創造物質產品。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生產性勞動在邏輯上和實踐上都是第一位的。虛擬資本價格的漲落不僅與實際財富無關,而且越來越具有賭博的性質。
人類社會實踐證明了馬克思的遠見卓識。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程看,其經濟繁榮期主要是靠實體經濟支撐的;而一旦出現經濟空心化和過度金融化,就會產生經濟或金融危機。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發達國家經濟過度金融化的一個惡果。在反思過度金融化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等虛擬經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后,發達國家明確提出要回歸實體經濟。從我國經濟發展歷程看,我國經濟之所以能保持連續30多年的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也是因為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可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要高度重視發展實體經濟,避免經濟空心化和過度金融化。
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夯實國民經濟的基礎,需要處理好發展實體經濟與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之間的關系。
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并不意味著忽視服務業,但拔苗助長式地發展服務業是不行的。這里需要明確發展服務業的兩個條件:第一,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占比逐步提高有其合理性,是分工細化和經濟活躍度提高的表現,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每一個地方都要重點發展服務業。一個地方重點發展什么產業,要根據自己的客觀條件來確定。第二,產業結構變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服務業的發展是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的結果,必須以第一、第二產業的高效和強大為基礎。如果不顧客觀條件盲目發展服務業,就會導致經濟空心化,造成長期增長乏力、經濟發展停滯。歷史上,一些拉美國家脫離實際過度發展服務業,就導致了產業結構不平衡、工業和服務業長期徘徊于低端水平。這是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個重要原因。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重視發展實體經濟當然不能忽視發展金融業,但金融業發展應立足于為實體經濟服務。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業會成為空中樓閣,過度金融化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一是與實體經濟爭奪資源。貨幣原本只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交易媒介,當它發展成為一個產業,就形成了自己的特有利益。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業會千方百計地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在利益驅動下甚至會與實體經濟爭奪資源,這對實體經濟發展無異于釜底抽薪。二是會把本不應金融化的產品金融化。過度金融化會導致房地產發展成為吸納大量社會資源的金融產品,進而會推高制造業成本,影響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三是容易助長投機心理,消弭實干精神,惡化市場環境。因此,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天馬行空地發展金融業,而應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著眼于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支持經濟轉型能力來發展金融業。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4日 07 版)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