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強的“虹吸效應”會源源不斷地吸收招攬基層醫療機構的優秀人才,導致基層醫療機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
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一方面,“超級醫院”在服務公眾衛生健康、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發揮著超級能量;另一方面,超級醫院背負的“超級負荷”、無處不在的超級競爭和醫患雙方的超級焦慮也讓人觸目驚心。更為嚴峻的是,“超級醫院”極強的“虹吸效應”問題多多(11月28日《經濟參考報》)。
顧名思義,“超級醫院”比我們常說的大醫院更大。“大”在何處?這條報道給出較為全面的答案:一是這類醫院床位數量奇多,如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際床位超過一萬張;二是配置了世界頂級醫療設備;三是擁有更多臨床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換言之,“超級醫院”具體“超”在人才、設備、基礎上面。
這也意味著“超級醫院”病人多、看病難。看病難體現在排隊難、掛號難、就診難等。此外,也會造成管理難、糾紛多等問題。業內人士更指出,其極強的“虹吸效應”會源源不斷地吸收招攬基層醫療機構的優秀人才,導致基層醫療機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
新醫改的初衷主要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由于“超級醫院”使用世界頂級醫療設備、需要支撐醫院龐大體系的正常運轉,甚至需要“超級”盈利,其結果就是增加病人負擔,同時,當各地病人集中扎堆于“超級醫院”,看病的過程必然不輕松。新醫改的方向是要均衡優質醫療資源、合理分流患者。但“超級醫院”卻讓優質醫療資源更集中,讓患者更集中。如此發展下去,恐怕新醫改推行的分級診療制效果也會大受影響,因為“超級醫院”會吸走不少基層醫院優秀人才,而患者又愿意去“超級醫院”就醫。
鑒于“超級醫院”與新醫改方向不太一致,且對其他中小醫院構成一定壟斷,筆者認為,下一步醫改的著力點之一應該是對“超級醫院”進行“會診”“動手術”。盡管之前國家衛計委曾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控制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但是,一者干預太晚;二者落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首先應該對公立醫院的規模明確“上限”,包括實際床位數量、設備配置標準、醫護人員數量等方面明確相關指標,嚴禁超標,否則,就不能納入相關評比,還要根據就診難、糾紛多等問題,對“超級醫院”負責人進行考核乃至問責。這是控制增量。其次,對已形成的“超級醫院”,如果確實有保留必要,一方面是嚴把各種審批關(如用地審批),嚴禁繼續擴張;另一方面,要以多種方式促使“超級醫院”的部分優質資源向基層醫院下沉,以適當削減其優勢,提升基層醫院實力。
同時,如果一個城市的“超級醫院”偏多,恐怕要對部分動大手術了,一種辦法是合理拆分,比如鄭大一附院“一院三區”,就可以拆分為三家完全獨立的醫院,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以避免壟斷。這是針對存量部分的改革。
事實上,“超級醫院”不僅是醫院追求的政績,而且也是地方衛計主管部門的“政績工程”,甚至是地方政府的醫療形象。所以,還應該有效約束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沖動。我們要意識到,公立醫院不是企業,我們需要“超級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但公立醫院不需要參與國際競爭。(張海英)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