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娛樂市場逐漸趨冷,嚴肅藝術逐漸占據主流地位時,嚴肅的、深刻的、靠演技而非靠顏值的藝術家,才可能獲得市場的認可,靠顏值和炒作走紅的偶像明星才可能被市場所拋棄,他們的天價片酬才可能受到抑制。
近日,央視新聞節目再次聚焦影視演員“天價片酬”話題。節目披露,某部新劇的主演周迅、霍建華,合計片酬高達1.5億。
稱央視“再次”聚焦天價片酬,是因為央視早已多次聚焦、批評過天價片酬。而且,不僅媒體對天價片酬口誅筆伐,主管部門的整改決心和業界內部的痛心疾首,也表達過不止一次。尷尬的是,演員們的片酬,卻被討伐的口水推到更高。周迅上次被點名時,片酬還是3000萬,幾年之后再次被點名,其片酬已經漲到9000萬。
面對如此令人瞠目的天文數字,大眾、同行、領導,都會表示不滿。圍觀群眾雖然對劇里劇外的明星都充滿好奇,但聽到他們的收入與自己如此天差地遠,還是會表示有點過分。導演、編劇們則開過好幾次會,討論天價片酬將扼殺中國影視業的未來。面對這樣的局面,主管部門也曾三番五次發布通知,要求嚴厲控制天價片酬。
然而終究是沒用。究其原因,還是市場在起作用。沒有大腕出演就賣不出去片子時,大腕就成了一部戲的標配。而每一部戲都指望一位明星出任“票房擔當”時,作為緊缺資源的明星身價,自然會翹到天上去。有統計稱,我國目前每年投拍電視劇近兩萬集,最終能在電視臺播出的勉強過半,其余的數千集則根本進入不到播出渠道。而能夠保證播出乃至走紅的最容易判斷和控制的要素,當然就是明星。這也是那些導演、編劇們開會討伐完明星們的天價,到開拍新片時還是要邀請天價明星的原因。即使某位導演自帶票房號召力因而無需倚仗天價明星,也不過意味著他自己已經成為明星,其導演片酬恐怕也已經趨近天價。
而且,除了電影、電視劇,和影院、電視臺構成的傳統市場,網劇、網大(網絡大電影)的快速發展以及真人秀節目的爆紅,都為明星開辟了另外一個全新而龐大的市場,明星資源則進一步緊缺,明星片酬自然再度水漲船高。
況且,錢多、人傻的畸形市場,并非娛樂業所獨有。中國足球水平幾乎敢于低到塵埃里,但中國足球市場卻幾乎收納了全世界最昂貴的教練和球員。豪擲千金,幾乎成了中國買家最標準的行為特征。巨量資金涌進一個供需嚴重失衡的市場,人為推高緊缺資源的價格,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真正可能起到作用的,唯有根本改變明星的市場供求關系。當娛樂市場逐漸趨冷,嚴肅藝術逐漸占據主流地位時,嚴肅的、深刻的、靠演技而非靠顏值的藝術家,才可能獲得市場的認可,靠顏值和炒作走紅的偶像明星才可能被市場所拋棄,他們的天價片酬才可能受到抑制。
但這注定是一個極其漫長且曲折的過程。娛樂至上已經成為當下文化市場的主流,在娛樂節目和追星沖動中,追求一種雖然缺乏營養但能產生即時快感的虛幻滿足,以紓解現實生活中的平淡和疲憊,甚至可能產生某種虛幻的價值感,譬如終于索到了某位明星的簽名,或與偶像有了一次相隔遙遠的“近距離接觸”等等,都構成了支撐娛樂行業的重要基礎。這一切看上去即無聊無趣,又缺乏深刻的意義,卻又是現實的存在。而且,提升一個群體的欣賞趣味,遠比惡化它們要難。在這方面,痛心疾首地譴責娛樂文化太過淺薄的嚴肅藝術家們,其實是有責任的。當藝術家們不能以真正深刻的作品直指人心,引發觀賞者的共鳴時,大眾就寧肯到那些“無心”的娛樂作品中尋求片刻的觀感愉悅。而當大家都轉身奔向且擁抱甜美愉悅的娛樂文化時,再叫他們回來可就難了。
當然,再漫長的過程也要開始,再曲折的路徑也有跡可循。近日,廣電主管部門再次發出治理天價片酬的指示,就是邁出了極其關鍵且重要的一步。(張天蔚)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