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倒封閉式小區的圍墻,既要推倒業主忐忑的心墻,更要推倒城市規劃和建設者們的理念之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近日印發,作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配套文件,《意見》勾畫了“十三五”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城市發展的具體“路線圖”。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推廣街區制。《意見》提出,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另外要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
消息一經發布,引發熱烈討論,各路專家從不同角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由于涉及對私有權益的保障,最高法院也快速地回應了如何制定規則保障業主權益。作為一名城市研究者,我更愿意從城市規劃的視角來談談此事。
封閉式小區是大院式規劃的翻版
中國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受前蘇聯影響頗深,封閉式小區不過是新中國成立后大院式規劃的翻版。以北京為例,1949年解放后,大批革命成功者打下了江山,從天南海北聚集到了北京,大批的辦公樓、住宅樓在北京拔地而起,前蘇聯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意識形態,影響了城市的建筑風貌,還影響了城市的規模和尺度。一個大院占地動輒數十上百公頃,形成了一個個的獨立王國。
時間追溯到改革開放以后,大規模的土地出讓加劇了大體量封閉式小區的建設。許多城市動輒數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掛牌出讓,對地方政府而言,可以快速的收入大量的土地出讓金,開發商可以降低成本規劃私密的小區空間。這在土地私有化的西方,是不可思議的。中國一個小區通常占地達12-20公頃,內含2000-3000戶;而美國的封閉式社區平均只有291戶,其中有一半只有150戶或更少。
從農耕社會發展到現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仍然是一個圍墻社會:綿亙萬里的長城、城池上的城墻、單位機關里的院墻、各種小區里的圍墻……與美國人持槍自保相比,筑高圍墻似乎更為明智。大體量的土地出讓,加上大項目的風起云涌,中國大地上的各色大馬路、大廣場、大社區、大循環,規模過大的院落把城市割裂開來,形成一個個封閉的單元,成為阻礙城市微循環的巨無霸。
某種意義而言,封閉式小區華麗變身為街區制小區,似乎是對原有的錯誤規劃理念的改弦更張。《意見》也強調小區道路公共化的主要目的還是在于集約利用土地,優化城市道路布局,最終指向在于治堵和防堵。
要推行街區制,要改變土地出讓模式
如何推倒小區最高的圍墻呢?我們不妨來看看國外是如何做的。
街區制是西方國家通常采用的城市規劃建設方式,實際上是由城市主干道圍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網密度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就近配套的開放街區模式。與中國的封閉式小區最主要的區別,在于規模、體量和多樣性上。
從規模和體量看,西方國家土地私有制,無論是政府征收還是開發商購買,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和收購成本,根本無法進行動輒容納數萬人口的小區建設,基本都是順應既有的道路格局進行小體量的社區建設。從谷歌地圖上看城市的肌理,西方城市大多區塊小、道路細而密,中國城市則是大型項目大型建筑此起彼伏。要推行街區制,首先要從土地出讓模式做出改變,改大體量大規模的土地出讓模式為小體量的土地出讓模式,在道路修建、綠化、市政設施方面政府應該承擔更多的公共責任。
街區制的第二個特點,是簡·雅各布斯一再強調的城市的多樣性。即街區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豐富的商業配套和休閑配套。將住宅與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個沒有圍墻的開放式社會。要實現這樣的多樣性,中國需要破除的瓶頸是土地性質的混合使用。擁有40萬人的巨無霸小區天通苑,容納了類似于國外一個中等城市的人口規模,居住在以小區理念規劃設計的社區中,功能單一,以居住為主,要有些娛樂購物休閑,破墻開店,何等艱難?恐怕阻力最大的就來自于國土部門和住建部門。
要在封閉式小區打通一條道路并不難,難的是規劃理念的改變,以及權益保護規則的完善。要推倒封閉式小區的圍墻,既要推倒業主忐忑的心墻,更要推倒城市規劃和建設者們的理念之墻。
如果,這一切都能不斷完善,我無比期待圍墻推倒后的多彩世界。□唐黎明(安邦集團合伙人、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