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將人才和勞動力看作是一種能動的資本,將勞動力看作企業的成本和負擔,愈發是一種過時觀念,不利于企業市場競爭力塑造。
隨著元宵節的結束,外出務工者就會如同一股洪流涌向城市。據悉,最近廣州再次出現用工荒和薪資上漲潮,3200元左右的基本工資乏人問津。而這并非一時一地的特有現象,而是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近日,財政部官員表示,最近八年我國工資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兩三個百分點,勞動合同法對企業的保護嚴重不足,降低了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不利于勞動者。
當前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流逝,勞動力市場出現了供給偏緊狀況,這切實地增加了一些企業的負擔。但對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工資增速長期落后于勞動生產率和GDP增速,這一大背景而言,現在勞動力工資的增長更多是一種系統修正,應該是值得肯定的事情。把其當作企業的一種負擔,那就可能要輸在格局上了。
誠然,現行勞動力薪資增速是中國經濟少有的亮點之一,對部分傳統企業,及深陷產能過剩和債務緊縮的企業而言,確實是個負擔。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企業承受不起勞動力薪資的上漲,恰反映其低效、無效的產能和市場競爭力不足,為減輕這些因缺乏市場競爭力而面臨淘汰企業的負擔,而通過修改勞動合同法等,重新平衡企業與勞動者的地位,很可能最終保護的將是落后,不利于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
事實上,近年來勞動力薪資增長,及所謂的年年用工荒,恰是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表現,而非相反。在現有制度下,勞動力依然缺乏有效集體議價能力,勞務糾紛仲裁成本過高等不利情況下,勞動力薪資的增長,無疑是一種市場博弈的正常現象,人為打破和扭轉這種格局,將使本來在議價談判能力方面弱于企業的勞動力更加弱勢。想想一年難似一年的討薪潮,想想勞動力個體在有組織企業面前的話語權缺失,就知道現行對勞工保護的法律體系尚需要加強,而非弱化。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當前企業與勞動力的關系正在發生變化,隨著人力資本、智本作為一種新現象出現,并不斷為人們所接受,事業合伙制度正在諸多新興產業普及,并開始影響到一些有實力的傳統企業,企業與勞動力將逐漸超越單純的雇傭關系,勞動力和人才將被看作為一種更為靈活的資本,參與到新的生產和社會分工體系中。盡管目前在會計法、稅法等方面,勞動力薪資還被處理為企業的成本和費用,但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將人才和勞動力看作是一種能動的資本,加以呵護和捍衛,員工持股計劃、股權激勵,員工薪資組成結構的變化等,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逐漸將勞動力看作是生產和服務的合作者,是人力資本和智本,而非簡單的被雇傭者。
因此,將勞動力看作企業的成本和負擔,愈發是一種過時觀念,不利于企業市場競爭力塑造。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相關部門需要思考的是稅負對企業和勞動力的影響。同樣,個人所得稅過高的邊際累進稅率,及依然以個體而非家庭為單位的稅費計征,增加了勞動者的負擔。
真正要減輕企業負擔,塑造良性的勞資關系,應該盡快推進減稅清費的稅制改革,實行休養生息,切實降低企業和勞動力的稅負。唯有如此,才能促進勞資和諧,充分利用勞動力這一能動資本,推動企業創新和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勞動生產率。□劉曉忠(財經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