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當然會對當前的增長產生一定影響,但對中長期經濟增長的質效提升有好處。
作為“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對中國經濟的行穩致遠發揮巨大作用。一段時期以來,經濟界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有關注,而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更加完整準確地指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任務和具體思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速度變化、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復雜轉型過程。產能過剩、高房地產庫存、高杠桿等,都是轉型中的問題,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句話,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轉型。
企業是經濟的微觀基礎,是就業的載體、財政收入的主要貢獻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眼點應放在企業盈利的預期上。而企業的核心問題,則是工業、制造業部門的困難。中國消費者在國外買馬桶蓋、電飯煲,不少高技術裝備、產品長期依賴進口,背后指向的正是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提質、轉型、升級。
事實上,在內部動力和外部壓力的雙重驅動下,很多轉型已經有了好的開始。我們的傳統制造企業在銳意革新,海爾從一個家電制造企業轉型為“創新平臺”,華為、中興的PCT專利申請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們建起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移動通訊產業鏈條和通信網絡,特高壓交流電壓已成國際標準,高速鐵路總體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們的新型企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提高較快,全球十大互聯網公司有四家為中國企業,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基因測序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些都說明,中國經濟并非轉型能力不足,而是轉型意志還不夠。
中國經濟的轉型,關鍵在于實現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的轉移,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于創新要素質量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通過創新要素的進一步解放、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新格局。同時,對于創新和轉型升級來說,資本有“好資本”和“壞資本”之分,政府投資不能形成對社會投資的“替代效應”,金融發展也不能形成對實體經濟的“攫取效應”。此外,要堅持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破除行政壟斷、行業壟斷和地方壟斷,使土地、礦產等稀缺的公共資源能夠成為產業升級的杠桿,而不是利益輸送的手段。
改革的過程從來就是艱難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如此。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當然會對當前的增長產生一定影響,但對中長期經濟增長的質效提升有好處。轉型期經濟增長目標的確定不能按照一般的經驗主義,不僅要有“持久戰”的戰略觀,也要有“階段論”的方法論;不僅要有鼓舞士氣、傳遞正能量的正向預期,也要有按經濟規律辦事的科學方法。拖延問題,只能延緩失敗,而只要我們有戰略上的正確認識和戰術上的科學安排,勝利最終必將到來。(趙昌文)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