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觀察" />
眼下若能將民眾跟爆炸污染物隔離,效果更好。美國疾控中心對危化品事故現場劃出的最大警戒線是:全方向390米,針對火災則是全方向800米。也許,天津濱海新區市民也可參照此標準來遠離警戒區。
天津塘沽爆炸,仍牽動著人心。昨日上午10時許,爆炸事故發生地濱海新區開始降雨。由于爆炸現場遺留有約數百噸氰化物,人們擔心“雨中含毒”。對此,天津官方表示,已經有解決氰化鈉遇水污染環境和危害健康的預案,其中包括封堵排水口、設置圍堰、現場應急破氰、污水處理廠加裝破氰裝置、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五項措施,以確保事故區域污染不外泄;對市民來說,最好方法是躲避。
據專家評估,縱然地面氰化鈉污染遇水會產生氰化氫,它本身溶于水,在酸性條件下才會逸散,因此逸散情況不嚴重,只要市民不在爆炸區域附近活動和不淋雨,就不會危害健康。即便接觸到氰化物,也可立即脫去衣服用流動清水或5%硫代硫酸鈉溶液徹底沖洗,然后就醫,就可將危害降至最低。
不過,無論對專業人員還是一般公眾,防止危化品事故的次生災害還有些通用原則。例如美國有個“健康、安全和環境”法律(HSE,1999),提出了涉及有害物質火災現場的消防應急方案中應遵守的四個原則:一是控制火勢;二是保護人員和環境免受進一步影響;三是與公眾、緊急救援和相關政府機構分享必要信息;四是最終要清理和恢復環境。
現在相關預案和提醒公眾遠離現場符合這幾個原則。但如果有更具體的方案,效果會更好。如隔離爆炸污染區,限制人員出入。美國疾控中心(CDC)對危化品事故現場劃出的最大警戒線是:全方向390米,白天下風1.3千米,晚上下風4.9千米。針對火災則是全方向800米。也許,天津濱海新區的市民也可以參照此標準來遠離警戒區。
應看到,此次事故現場并非只有氰化鈉,還有其他各種危化物品,這些物品也通過爆炸散逸到環境中。根據信息分享原則,相關部門應讓當地民眾了解該防范哪些危化物質可能產生的次生災害。公開危化品清單,本身就是防止災害和次生災害的一個重要措施,1984年博帕爾慘案和1985年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西弗吉尼亞州事件后,美國社會就意識到了這點。美國國會于1986年通過了《應急規劃和社區知情權法》(EPCRA),要求各州應急部門必須根據化工機構提交的有毒物質排放清單等信息規劃相應的政府應急預案,并將應急預案的具體內容對公眾公開。
相較之下,塘沽爆炸造成如此大傷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危化物質清單,讓消防員無法按科學方式救災。而今預防次生災害時,有毒物質清單也是必需的,而天津市副市長何樹山已表示,整個瑞海公司存的危化品種類、數量,經過初步調查,“應該說基本上搞清楚了,雖然跟實際數量肯定還有一定誤差,但90%以上是準確的”。
因此,防止次生災害要防的不只是氰化鈉遇雨,更是所有危險品在日后遇雨、滲透到環境(水流和土壤)、擴散到生態鏈和散逸到空氣中需要分門別類防范的次生災害。
還有,建議塘沽爆炸后,有關方面也能成立相關機構、組織,借鑒美國各地設立地方應急規劃委員會(LEPC),為當地政府、居民、消防員、公眾和救援方提供一整套應急方案與相關信息的做法,以后即便是化學戰劑銷毀場也服從此機構指揮,進而更有效地防范災害和次生災害。(張田勘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