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銀監會披露,截至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1.8萬億元,同比增長35.7%,比年初增加3222億元,已達去年全年增量的1.25倍;不良貸款率1.82%,較年初上升0.22個百分點。銀行業不良貸款已連續反彈14個季度,并未出現所謂的二季度拐點(8月7日《廣州日報》)。
銀行不良貸款整體大幅上升問題,確實值得警惕:一方面,不僅名義上的不良貸款大幅反彈,已接近我國銀行業風險2%警戒線,還有銀行關注類貸款基數已壘得相當高,未來不良貸款增長壓力加大。截至2季度末,銀行金融機構關注類貸款余額達4.18萬億元,同比增長33.02%;較年初增加6081億元,為去年同期新增額的2.66倍。關注類貸款率4.32%,較年初上升0.34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是指盡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因素的貸款。通俗地說,關注類貸款實質是不良貸款的“后備大軍”,有不少貸款會潛在地轉化為不良貸款。而如果加上銀行迫于考核壓力將一些到期貸款通過“展期”人為強行壓下來或被企業通過“借新還舊”或“過橋貸款”方式掩蓋信貸資產變差事實,銀行實際不良貸款可能會比現在更高。另一方面,由于不良貸款上升,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逐漸下降,這對銀行利潤沖抵壞賬產生不利影響;且隨著利率市場化臨近及今年兩次降息,銀行利潤水平下降,也反過來影響銀行風險撥備水平提高,銀行抗風險能力有下降之虞。據資料,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已從2014年初的273.66%下降171.76%,降幅近27.5%。銀行金融機構利潤增速約2%,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1%,中小商業銀行為5%-10%;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實現凈利潤1.1萬億元,增速同比下降13.03個百分點。
盡管銀行不良貸款反彈是中國經濟整體趨勢下行產生的“副產品”,是預料之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但現在最讓人擔憂的是,在不良貸款大幅反彈形勢下,會讓銀行企業彼此之間陷入“囚徒困境”怪圈,即雙方產生互不信任、互不配合的離心離德信貸傾向,相互之間為確保信貸安全和獲取信貸資金而采取一種“挖墻角”式的相互損害的利益博弈行為,進而惡化銀企關系和整個信貸生態環境形成。從銀行方面看,會產生信貸恐慌情緒或信貸心里陰影,即借貸、畏貸行為,對信貸更加謹慎和更注重企業身份,會實施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對企業抽貸、斷貸、壓貸等信貸行為,這樣就會更加劇企業信貸危機,使實體經濟陷入更大信貸風險漩渦中。從企業方面看,會產生擔憂情緒,即怕銀行催逼償還貸款之后,就不守信用變卦停止給企業貸款,使銀行告貸無門和陷入經營困局,為此會誘發不少企業對到期貸款故意不償還,導致信用違約,從而加速銀行不良信貸資產上升,導致銀企關系對立,更加惡化企業信貸環境。
如果這種“囚徒困境”效應一旦產生,對銀行和實體經濟來說,都將是一場空前性災難。從近看,會加劇銀行信貸資源向大型國有壟斷企業傾向,會加劇企業“兩極分化”,即大型國有壟斷企業信貸資金供給充裕,獲得更多社會壟斷利益;中小微企業信貸供給捉襟見肘,經營陷入更加困難局面,前幾年中南沿海中小微制造企業資金斷鏈、關門跑路潮有可能再次重演,這對中國實體經濟無疑將是致命打擊。同時,銀行會陷入“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尷尬角色,因為企業為自保,會把信用觀念拋置腦后,故意拖欠銀行貸款不還,會造成整個銀行信用體系坍塌,導致銀行大面積不良貸款反彈。從遠看,由于銀行信貸資源過多流向國有大型壟斷企業,不僅對民營企業生存發展不利,使民營企業始終處于弱小地位,而且也不利于中國產業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更不利于推進國有企業改制改革,國有壟斷企業“大而不倒”形成的經營弊端無法得到及時根除。更為嚴重的是,我國推行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資金需求量巨大,而“雙創”多以個體私營業為主,遠不符合銀行按“企業性質、資產規模、所屬行業和項目情況”等審貸條件要求,會使中小微企業貸款有“難于上青天”之感。據相關資料,我國小微企業現有資金缺口22萬億元未能通過有效融資渠道解決,全國95%的小微企業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過任何借貸關系。如果銀行貸款恐慌情緒不“根除”,“囚徒困境”效應日益擴散,則“雙創”無疑會淪為“悲慘”結局。
顯然,不良貸款“雙升”是“三期疊加”背景下,實體經濟運行過程中突出矛盾在銀行業體現,也是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客觀現象。無論如何,銀行應對此有科學認識,冷靜對待,辯證把握支持實體經濟與防范金融風險關系,不能因為不良貸款“雙升”就形成貸款恐慌情緒;相反越是這個特殊時期,越要堅定服務實體經濟信心,因為如果實體經濟不好,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絕無改善可能。同時,政府及監管職能部門也應對商業進行信貸投向進行引導,并采取優惠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信心。
此外,在銀行剝離不良信貸資產中給予更多靈活性政策,比如探索開展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鼓勵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非銀行機構不良資產優先償還銀行貸款和盤活企業資產等政策措施,阻止銀行信貸資產進一步惡化,從根本上打破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囚徒困境”。(莫開偉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