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對全世界的瑜伽愛好者來說是一個自豪的日子。這一天是首個國際瑜伽日。在新德里,印度總理莫迪帶領3萬余人齊做瑜伽。印度官員稱,這一數字創下新的吉尼斯紀錄。在我國內地,多場關于瑜伽的活動也在上演。其中,在浙江金華市舉行的“蕙蘭瑜伽”萬人公益慶典頗為引人關注。
說起張蕙蘭,年長一些的朋友應該都能記得,她師從瑜伽宗師柏忠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她的瑜伽節目在中央電視臺幾乎每天早晨和晚上都會播放,瑜伽和張蕙蘭走入了千家萬戶,并深受觀眾喜愛。應該說,正是有了很多像張蕙蘭這樣的默默耕耘,才有了今天瑜伽運動在中國的流行。
與瑜伽在數千年前的印度產生后就門派林立類似,瑜伽的全球化也伴隨著如阿師湯加、力量瑜伽、活力瑜伽等數十種流派的出現。各個門派各有各的修煉法門,各有各的“秘笈”,那么,哪一派得到印度瑜伽的真經、算得上正宗呢?這樣的困惑不獨在世界其他地方,在中國各地種類繁多的瑜伽流派同樣存在。
致力于瑜伽國際推廣的莫迪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在聯合國大會上提議設立國際瑜伽日時說,瑜伽“體現了精神與身體、思想與行動、克制與滿足、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種解釋巧妙地規避了目前門派林立造成的尷尬,而是以“和諧”“相應”“統一”等這樣一些普適性的價值取向來解釋瑜伽的好處。這也正是瑜伽世界流行的根本原因。
瑜伽文獻《薄伽梵歌》說:“沒有一個受到控制的心靈和恒定的智力,就不能有安寧和平。”如果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來解釋,瑜伽意味著“天人合一”,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因此,對于國人來說,與其在各式瑜伽流派中徘徊不定,不如從個人本心出發,將瑜伽的體位、呼吸、冥想與自己的身心結合——這才是流傳千年的瑜伽文化傳往各國的“真經”。
只是,當現實的各種壓力讓現代人忘記回歸心靈的路途時,像張蕙蘭等創造“釋壓和定心法”、瑜伽冥想等本土化的瑜伽思想,不知能否為國人打通其中的“任督二脈”呢?
千余年前,唐玄奘為結束世人紛爭自天竺取回真經;千余年后,一些迷惘的現代人同樣將希望寄托在印度古藝瑜伽身上。在金華體育中心,從近萬人在雨中仍興致勃勃地練習的笑容里,我們看到了國人對于瑜伽的熱情。不過,要把這種熱情化為這些愛好者日常生活里的平和安寧之源,浸潤到靈魂深處,真正從印度取到這本幸福“真經”,培訓體系、推廣規范等機構要做的工作顯然還很多。(彭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