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辦發布《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其中要求,所有縣級公立醫院推進醫藥分開,破除以藥補醫,以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人事薪酬、醫保支付等為重點,全面推開改革。《意見》提出,每個縣要辦好1B2所公立醫院,到2017年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作為醫改的重要一環,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自2012年啟動以來,已取得一些進展。但從老百姓的普遍感受看,縣級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還跟不上,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無人問津的怪圈仍未破解。原衛生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醫療資源已呈現“二八格局”,即80%的醫療資源和病人在大醫院、20%在基層社區的“倒金字塔”型畸形結構。在這個醫療結構中,縣級公立醫院的處境依然尷尬。
長期以來,由于按照行政分級建設醫療機構,不僅醫療機構有級別,同時也按分級財政分別進行投入,造成了“上強下弱”的局面。不同級別醫院的強弱差距,優質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導致百姓不管大小病都一窩蜂涌向省市大醫院。這是看病難的深層癥結。有鑒于此,這次出臺的改革意見,著眼于提升縣級公立醫院服務能力,進行了一些制度設計。其中,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等措施,成為改革的一個“亮點”。
過去,病人越往大醫院跑,基層衛生機構就越萎縮,陷入了惡性循環。現在,通過分級診療,上下聯動、分工協作,可以減少大醫院對基層衛生機構骨干和患者的“虹吸”現象。
圍繞這一核心問題,《意見》進行了諸多制度安排。比如,優化縣域醫療資源配置,推進縣級公立醫院去行政化,鼓勵和引進社會資本,這些新舉措為縣級醫院的發展提供了助力。又比如,針對飽受詬病的以藥補醫問題,拿藥“開刀”,補償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以此打掉虛高的藥價。用這部分錢,一則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等方式去激勵醫務人員,二則患者用更低的價格享受藥品服務,最終實現醫院和百姓的雙贏。
與以往相比,這次改革更加注重調動基層醫生的積極性。有記者注意到,2009年醫改方案出臺時,只有原則性的一句話“調動醫務人員改善服務和提高效率的積極性”,這次《意見》則明確提出要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重點向臨床和公共衛生一線、業務骨干、關鍵崗位和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同時嚴禁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醫生專心從業,病人才能安心看病,從制度上保障醫務人員權益,是留住人才、提升基層醫療能力的一劑良方。(陸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