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高獎金達100萬元的大獎,目前正在四川大學開展評選工作。3月17日,四川大學首屆“卓越教學獎”網絡票選活動正式開啟。卓越教學獎將評選出特等獎1名,獎金100萬元;一等獎1名,獎金50萬元;二等獎2名,獎金30萬元/人;三等獎7名,獎金10萬元/人。評選范圍是本科教學一線的任課教師,學校中層以上干部不參評。
有人將四川大學的教學大獎和轟動一時的“重科研、輕教學”事件聯系了起來,說這是危機公關,是用這種辦法顯示自己并未“重科研、輕教學”。但是,這筆錢從何而來?四川大學方面回應說:這筆錢并不是政府資金,來源于社會成功人士和一些企業贊助。四川大學緣何會對這筆資金的來源做了如此詳盡的說明?其本意應該是告訴大家,雖然獎勵這么多錢,但是并不是亂花國家的錢。可是,通過企業贊助的事實,我們也看到了另外問題:企業贊助了這么多錢,學校用什么來回報?
固然,贊助者中必然會有一批是不求回報的,他們甘愿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付出。但是,也必然會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贊助并不是學習雷鋒。收到這么多的捐款,對于四川大學來說,感動之余,想回報這些人,能用什么來回報?很顯然,只能動用教育資源來回報。比如說贈送招生名額,比如說對企業家的孩子進行照顧。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是存在的。對于有恩必報的學校來說,他們也會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讓贊助者的錢不白花。又何況,有的贊助,還是學校主動化緣的結果。而學校化緣的時候,也不會是傻乎乎地四處吆喝。他們會圈定一個范圍,有目標地去找贊助。這種行為已經淪為了變相的權錢交易,只不過這種交易沒有落入個人腰包而已。
我們更需關注公職單位的拉贊助現象。當學校、法院、公安、城管等部門在搞活動的時候都去拉贊助了,正常的秩序也就被打破了。正所謂是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如此巨大的贊助真的會是心甘情愿、不求回報嗎?開展教學獎勵是應該的,但是更應該結合學校的財務情況,適可而止。有多大財力辦多大事。
企業贊助教學大獎,學校是否會用手中的招生權力以身相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