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為方便旅客在“五一”期間的假期旅游出行,北京鐵路局將開行北京發往江西、陜西、浙江、湖南、四川5個方向自駕游汽車運輸專列,開行時間為4月27號至5月12號。這是北京繼清明期間開行贛陜浙3個方向自駕游汽車專列后再次開行汽車專列。
自去年北京鐵路局首開杭州往返“自駕游汽車運輸班列”以來,這似乎已成鐵路運輸每逢節假日的“保留曲目”?磥磉@一全新探索,已獲得市場的一定認可,否則鐵路部門不至于“賠本賺吆喝”。何況,剛推出汽車專列時,鐵路部門受到的并非一邊倒的點贊,還有不少反對和質疑,F在回顧當時的爭議,對思考鐵路改革或許不無裨益。
對于“汽車專列”,最初的主要質疑認為其是“添堵”,違反交通規律。因為杭州堵車嚴重,所以運輸汽車過去,可能加劇城市管理的難度。顯然,這樣的觀點并非從純粹市場需求的角度考慮,而是夾雜了社會責任的要求。從市場的邏輯來看,有需求才有供給,如果沒有人愿意運送汽車,鐵路部門的探索就進行不下去;而有需求的話,鐵路部門的探索就無可厚非。要讓鐵路部門考量會不會加劇城市擁堵,屬于額外添加的社會責任標準。
要企業考慮社會責任,看起來義正詞嚴,但過去的無數教訓說明,如果紙上談兵地濫用社會責任要求,無論對企業還是社會可能效果適得其反。過去鐵路部門講了太多的社會責任,結果呢?鐵路的發展遠遠落后于更尊重市場的航空。實際上,對企業來說,相信市場的邏輯,反而更有可能無心插柳地完成社會責任。
就拿可能加劇擁堵的擔憂來說,如果真的運輸到杭州的汽車導致堵車,那車主們就會汲取教訓,不會再做這么“傻”的事,市場會自發趨利避害地調節。相反,如果有限的車輛沒有加劇杭州擁堵,那通過鐵路的運輸,就避免了大家都走高速的擁擠和事故,這豈非鐵路部門以共贏的方式履行了社會責任?
汽車專列,是鐵路部門發掘出的一個新的細分市場,在一個自由市場中,交易能夠實現的前提是實現共贏。無論是鐵路一方還是消費者一方,如果覺得虧損,這項業務就會難以持續。至于其更廣泛層面的社會影響,當然還可以跟進評估,但以單一的標準急于否定,顯然是不科學的。
鐵路改革說起來宏大,落到現實可能就是一次次地適應市場,接受市場檢驗的過程。無論鐵路方面還是輿論,都不妨給市場更多信任。每一項新業務、每一個創新舉措的推出,爭議總是難免,但重要的是建立科學的衡量標準。汽車專列到底是好是壞,現在當然遠沒到蓋棺定論的時刻,但消費者會給任何嘗試最公正的評估。對于企業化的鐵路來說,對市場的發掘和探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敬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