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按照中國人的習俗,臨近年關,家家戶戶都忙著備年貨。而隨著網上購物與都市“宅經濟”的走紅,網上淘年貨已經悄然成為許多人備年貨的首選。網絡與年味的聯姻成就了一套全新的文化菜品——與上街采買、大包小包拎回家的傳統不同,“宅”著辦年貨更有風情。
“電商搞年貨促銷,給老爸買了兩瓶白酒!10日,在濟南工作的“80后”張建波為父母買的白酒已經寄到了菏澤老家!氨瘸斜阋肆50塊錢!睆埥úㄕf,這已經是他第二年網購年貨了。
不同于去年,今年張建波基本上都是在手機APP客戶端上購買,他展示了自己購買的年貨清單,大連海鮮、新疆干果、福建茶葉等等,“網購的禮盒包裝精美,走親訪友挺有面子。還能領券抵消費,收到后曬單給好評又能返還10元,節約不少! 張建波說。
網絡在提供方便和快捷的同時也催生了大量的“低頭族”、“瞪屏族”,有些人過年不出去趕趕大集,只窩著看手機與電腦,根本沒有備年貨的打算。還有人說網絡的發展對傳統節日文化造成了沖擊,年味因此越來越淡。
在筆者看來,互聯網與生活的無縫對接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新元素的融入,反而豐富了我們的節日市場。
近幾年,由傳統節日文化牽線產生的網絡購物潮無一不引發網民的巨大熱情。同時,各電商的文化營銷也搞得風生水起,網絡購買節日貨品,不僅成就了經濟上的熱潮,也引燃了文化自身向外(年輕人、外國人)產生巨大影響的熱力。例如,遠在異國他鄉的華人通過互聯網買到了家鄉的節日食品,這既是對他們思鄉之情的慰藉,也有機會讓老外們領略到中國傳統節日與美食的獨有魅力。
如果說網絡的介入導致年味變淡,那也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備年貨、貼春聯、掃屋子等習俗依然保留至今,也都貼合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只是如今的文化情感容易被物質的追求壓制,人們沒有心靈的慰藉,才會越來越空虛、迷茫。其實,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拒絕網絡淘年貨這種行為。關鍵在于,心靈不能被外界的物質所充滿,要給傳統文化一片“自留地”。
當然,年輕人與網絡的過度親密的確產生了諸多問題,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拒絕嘗試的理由。畢竟,文化的包容性不僅體現在對“異種”的吸納,也包括對“異域”的嘗試。
網上“淘”年貨,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