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位英雄前后迥異的表現,每個人都會唏噓不已。
很多人認為,雷楚年不該披上光環,正是他面前的“梯子”太好爬了,從而讓他誤入歧途。于是,網上很多論者都傾向于認為,對于兒童和青年,即便做出了英勇的事跡,也不該大肆褒揚,不應該讓他們得到太多榮譽。這種想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見得全面。
仔細想想,青少年英雄后來誤入歧途的現象,其實只是極少數的個案。比如,在汶川地震發生時,涌現出的抗震英雄并不只有雷楚年一個人,還有很多優秀青少年的英勇事跡令人難忘。然而,在這些抗震小英雄中,像雷楚年一樣蛻變的畢竟是少數。從更大范圍來看,身披英雄光環而最終滑入深淵的,也是屈指可數的。如此來看,英雄雷楚年的人生轉軌變化,與其自身的價值認知相關聯,只是個案而已,并不是英雄光環直接導致的惡果。
現實中,我們需要英雄形象的展現,而且還要讓這種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社會形成正能量,進而成為國人的精神史詩,讓英雄的事跡鼓舞人、鞭策人、激勵人。也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上樹立起標桿,讓人們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如果因為雷楚年這一個案,就擔憂渲染英雄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未免有點以偏概全。
事實上,一個英雄隕落的反面教材,可以產生更具體的教育價值和意義。所謂英雄,其閃光點在于其英勇精神和行為,公眾和相關機構對他們的贊譽,是對其行動舉止的贊譽,目的是鼓勵民眾向這種行為學習和跟進。假如,時過境遷之后,英雄本人做出無德甚至違法的舉動,也是留給公眾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從這個方面而言,我們所尊敬和學習的英雄,實則是英勇的行為和事跡,而不是單純將英雄的概念固化在某一個人身上。
說到底,對于令人肅然起敬的行為,我們還是應該獻上贊歌并披上光環,不能因為極個別的現象,就片面地認為贊譽會產生負面影響。在這個社會,我們需要在行為上找到標桿和榜樣,指引我們一直走下去。只有這樣,每個人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匯聚更大的力量,引領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劉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