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諾貝爾獎揭曉月,祈盼諾貝爾科學獎太久的中國媒體和公眾,也就更加關心中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上,中山大學發現的“抗癌病毒”就格外引人注目。
中山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種天然存在的病毒,在體外細胞試驗中,能夠殺傷某種基因缺陷的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沒有損害。這是一項很好的研究,發表在很權威的科學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也代表著學術界對它的認可。
在中山大學最早發布的新聞中,對這一研究的報道也基本反應了科學事實:1、這種病毒是針對某種特定的基因缺陷導致的癌細胞;2、試驗只是對體外培養的動物細胞;3、是“殺傷”而不是“殺滅”。也就是說,這只是一項基礎研究,揭示了有這么一種病毒,“可能”對某些癌癥的治療有價值。
這樣的科學發現顯然不夠吸引公眾的眼球。在媒體的報道中,“針對特定基因缺陷”“殺滅”“體外細胞試驗”這幾個關鍵因素都被忽略了,只留下了“對多種癌癥有效”“只殺滅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無害”。更多媒體進一步發揮渲染,就變成了“抗癌神器”“準確找到癌細胞將其殺滅”“逆天病毒,專殺癌細胞”“精確殺滅癌細胞”“ 一對一專殺癌細胞”“如精確制導一般的M1,將會安全有效地治療癌癥,從而成為攻克人類癌癥的一代利器”等等童話般的描述。
如果對比PNAS上的科學論文(或者中山大學發布的新聞),后續媒體夸張的報道即使不算謠言,也與事實相隔千里了。在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發揮想象力水平的時候,網絡上很快有人客觀地指出了報道的不實之處。許多讀者又把“虛假宣傳”的責難指向了發表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們,以至于科學家們很快接受了采訪,指出“目前只在科研階段”“ 如果把研發抗癌新藥的過程比作10公里長跑,(現在)只是順利完成了第一步”。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研發過程比作10公里長跑,那也不意味著繼續跑下去就一定能夠到達終點。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研究抗癌的科學家和制藥公司,每年都會有大量“順利完成了第一步”的發現。體外培養的細胞跟生物體內的情況相差巨大,動物體內跟人體內也還有巨大鴻溝。細胞試驗僅僅是挑出了一些“骨骼清奇”的好苗子,將來能否笑傲天下,還需要經過大量的考驗。實際上,那些細胞試驗中表現優異的“好苗子”,大多數都在后來的動物試驗、人體安全性試驗、人體有效性試驗中“泯然眾人矣”,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進入三級臨床試驗。只有通過了三級臨床試驗的考驗(即大規模的人體試驗),一種療法才能算是“出關”。而即便出了關,也還不算修成正果。上市之后還要受到跟蹤研究(即四級臨床),如果發現了以前沒有發現的問題,它也還會被“清理門戶”。
從科學的角度說,“抗癌病毒”是一個很好的發現,應該向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工作者們致以真摯的祝賀,也應該祝愿他們在將來的動物試驗、人體試驗中順利前進。但是,科學新聞不是八卦,也不是心靈雞湯。它面對的是科學,媒體報道更應該尊重科學事實,保持嚴謹的態度?浯蠛弯秩,對讀者無益,對科學無益,對科學家也未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