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運行整整一年了,它交出的成績單開始迎接各方打量。有一點可以肯定,經過一年,不但操作者的一系列認識——做“改革高地”而非“政策洼地”、做“苗圃”而不做“盆景”,特別是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越來越深刻,就連圍觀者也越來越清晰地發現,這個被稱為自貿區的局部試驗,與昔日開發區、保稅區之類,果然存在根本區別。
只需略作盤點,就會發現,這個自貿區并沒有“占國家便宜”,沒有國家任何資金支持和政策優惠。成績單上,醒目的也不是各種數字,而是一項項志在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有效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有序推進;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基本制度業已形成……這些制度,無不觸碰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難啃的硬骨頭,也進入了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繞不開的“深水區”甚至“雷區”。這也讓人進一步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將之稱作“黨中央為推進新形勢下改革開放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的深意。
一年來,從國家各部委到上海自貿區,各級政府不憚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以捏指成拳的智慧推進自我革命,削自己的權,革自己的命,向自己亮起手術刀。政府的權力少了,企業的活力多了,貿易便利了,金融走向有序開放了。而隨著新制度開始向全國復制推廣,人們更有理由相信:中國新一輪的全面深化改革完全可以從局部突破,可以一部分地方領跑;改革與開放、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完全可以水乳交融、良性互動;社會主義中國完全擁有充分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能力。
自貿區的試驗證明,有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全面促動,改革共識的凝聚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國家部委與地方的兩個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讓“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與規范法律環境、防范系統性風險并行不悖;重點領域的深化改革,從一個28平方公里的局部率先突破,先行先試,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改革成本;正是通過開放倒逼改革,“逼”出了政府權力清單的“瘦身”,“逼”出了一條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新路子。
透過自貿區這扇門,我們還可以看到建立負面清單制度的改革意義,從量變到質變,不再是減少“墻”的厚度,而是索性破“墻”開“門”,即便這個“門”目前只開一條縫,也讓“法無禁止皆可為”的法治精神得以確立,為更大范圍內的簡政放權、為今后的改革留下廣闊空間。同時可以預見,當堆疊重復的審批鐵幕被制度洞穿之后,也必將大大擠壓權力尋租的空間,給市場重煥豐厚的活力和充分的公平競爭。
當“試驗田”里的良種在更大面積播種,中國的發展因此獲得的新動能,將噴薄而出。新的改革活力,就蘊藏在大眾之中,他們會最敏感地汲取市場活力,用無數的魚躍龍騰實現萬眾創新,從容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也勢將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