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文,對中國的反腐敗說三道四。該報宣稱中國的反腐敗斗爭“注定要失敗”,說它是“黨的審判,而非依法審判”,“是政治驅動的產物”。文章還預測,如果反腐敗持續下去,“也許會像18世紀的法國那樣帶來不堪設想的后果:革命最終吞噬了自己”。
這種論調折射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典型偏見:這是個缺少執政合法性的國家,權力斗爭是中國全部政治行為的主軸。依他們看來,在中國只有政治運動,連法制建設也充滿政治的殺機。所以《金融時報》把當前中國的反腐敗看成是“清洗”。
我們不知道,《金融時報》的文章是否代表了西方力量準備把中國反腐敗樹立成輿論靶子的一個信號。
經歷過很多政治運動的中國人,最能分辨出當下反腐敗是多么不同。反腐敗由紀檢監察機構和民意同時推動,它的依據既是黨紀,也是國法。黨紀與國法的聯合約束在中國深得民心,這也是反腐敗能在中國開展起來,而在印度、印尼等“充滿了腐敗”的國家(《金融時報》語)卻幾無像樣的成就的重要原因。
西方輿論越來越流露出并不希望中國反腐敗成功的心態。它們一方面指責中國的腐敗現象,一方面又對中國的幾乎每一次反腐敗進展冷嘲熱諷。這讓我們想到,中國笨手笨腳地絆在腐敗這個棘手問題上,并按照他們設置的某種議程往下走,是最符合西方真實愿望的狀態。
中國的反腐敗必須全面成功,吏治這一最核心的社會治理必須因此而煥然一新,這大概已是全面深化改革向前推進的關鍵鎖鑰。反腐敗開展至此,已經決無退路。如果迄今獲得的成果得不到持續保持,如果它們不能逐漸轉化成穩定的清廉社會狀態,那么社會將對黨的執政喪失信心,中國將面臨難以估量的政治不確定性。
現在的確有一些人希望反腐敗會在某一天按照“適可而止”的原則停下來,他們認為反腐敗在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只能是臨時性運動,注定是一陣風。他們沒有看到反腐敗的大背景是中國社會的法制化以及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反腐敗已深深嵌入這一波瀾壯闊的社會、政治進程,它所有可能翻轉的路都被堵死了。
反腐敗的翻轉將是中國國運的翻轉,將是民意的洶涌澎湃,也將是西方等著看中國大熱鬧勢力的彈冠相慶。說得更嚴重一些,這一次開展的反腐敗,是國家在改革進入深水區時的“破釜沉舟”之舉。
前進和成功是我們的唯一選擇。反腐敗哪里是頭呢?廉政體系的建立和落實大概就是它的“頭”。如此巨大的發展中國家大興反腐倡廉是人類歷史上的壯舉,中共執政為民的真誠和擔當,決定了反腐敗決不會是中國的“硬著陸”。
人類歷史上只有腐敗吞噬政權,而幾無國家因為反腐敗垮掉。隨著中國反腐敗的進一步深入,西方媒體會習慣性地跑出來潑冷水、潑臟水,少不了出來擾亂我們的視聽,打亂我們的節奏,意圖使我們泄氣。在堅決遏制腐敗蔓延的問題上,中國黨和社會必須有強大定力,不為各種危言所驚所惑。我們正在打造未來中國的命運,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關心這個國家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