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監督,就是創造一個熟人社會的擬態環境,發動大家來保護大家
讓人揪心的“舌尖上的安全”又出事了。這次被曝光的,是美國獨資的大型肉類加工企業福喜公司。很多人對這家公司可能比較陌生,但它的供貨對象個個都大名鼎鼎: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德克士,那些你能想得起來的洋快餐品牌,幾乎“全軍覆沒”。
這樣的事,對整個社會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打擊挺大。別看有人繼續追捧麥當勞、肯德基,還說他們已很規范,甚至稱得上“業界良心”,但我覺得這是自欺欺人或故作姿態。一般來說,企業越大越知名,就越重視自己的聲譽和產品質量,出了事要付出的代價也更大,因此一般都不敢鋌而走險。但如果連這樣的公司也出事了,“信譽資本”盡毀,其他企業還能令人放心嗎?
從目前披露的情況看,這起事件并不只是質量控制出了問題,而是有意的系統化作惡。上海福喜使用過期變質肉加工食品,并非個別現象,而是有相關負責人授意,并且長期大量存在。這是十分惡劣的犯罪行為,所以上海警方已對相關責任人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
食品安全出現大問題,除了譴責見利忘義的黑心企業,人們總會問“監管去哪了”?只是,這次出事的是國際知名的大公司,而且上海的食品安全網也被公認是織得很密的,遺憾的是,這么大的漏洞,依然沒堵住。
當地監管部門說,他們把排查重點更多放在了小作坊上,而對這些大企業太過放心了。這可能也不完全是托詞,但即便監管部門特別賣力,并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就能無縫覆蓋所有企業和生產環節嗎?很遺憾,可能不行。
食品企業數量大,生產環節眾多,供貨關系復雜,都增加了監管難度。食品監管力量需要加強,但也要考慮執法成本和可能性,不可能每個企業都派人在旁邊盯著。像福喜使用過期肉加工食品、把掉到地上的肉撿起來繼續使用,是很難被發現的。
在監管無法覆蓋的地方,似乎只能靠企業自律和生產者的良心了。但對以追逐利益為目的的企業來說,自律經常是靠不住的,一旦遇到巨大利益誘惑,良心可能比鮮肉更容易“變質”。即便是國際知名的大品牌,如果摻假的收益總是遠遠大于成本,也很難做到守身如玉。
監管不是萬能的,良心也往往靠不住,那么食品安全怎么辦?答案是,靠社會和公眾的監督。
對于企業來說,社會公眾監督首先是內部人和同業的監督。因為業內人和競爭對手最了解行業的標準、流程,也知道哪些環節可能摻假使壞。有研究者發現,一些重大食品安全問題很少是監管部門發現的,大部分是內部人士、競爭對手和維權組織揭發的。此次洋快餐供貨商黑幕曝光,最初也源自內部人爆料。所以最近不少人呼吁,可以借鑒國外的“吹哨人”制度,重獎并保護那些舉報食品安全問題的“深喉”。在這種涉及所有人安全的公共問題上,鼓勵“告密”行為并不會毒害社會,反而有助于拯救道德。
另外,行業協會和民間組織也是社會監督的重要力量。行業組織有維護行業秩序和聲譽的需要,也有熟悉情況和標準的便利。在發現問題和檢測手段上,一些社會組織的力量并不比政府監管部門差,甚至還要更專業。幫助問題食品受害者維權的法律界人士,自發創辦食品安全問題披露平臺的大學生,都是這類社會健康力量的代表。
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的社會力量,自然少不了媒體。至少在食品安全領域,所謂“媒治”的力量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常抱怨為什么查處總在媒體曝光后,這一方面是對監管的期許,同時也可以看作對媒體的贊譽。尤其在監管力量缺位的情況下,媒體的作用更加不可替代。此次洋快餐“供貨門”,要不是記者的暗訪調查,恐怕很難大白于天下。
在傳統熟人社會,那些挺立百年的老字號,能夠保持質量和信譽,主要靠良心和自律。市場經濟和大工業時代,保障食品安全要靠立法和技術,也要靠專業部門監管,但仍不可忽視道德血液的重要性。社會監督,就是創造一個熟人社會的擬態環境,發動大家來保護大家。肉變質了,需要專業部門來管;良心“變質”,需要社會監督來治。(鐵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