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10分到加20分不等,盡管“思想品德”和“見義勇為”被列入高考加分項目并非今年首創(chuàng),但在各地高考加分政策大幅瘦身、多項高考加分項目紛紛下馬的背景下,這項老政策在2014年高考季中又成了新話題。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諸多關注與爭論中,公眾對于政策的質疑與擔憂,遠遠壓過了聲援與叫好,甚至還有網友發(fā)出了“思想品德比奧數更該退出高考加分”的激烈言辭。
緣何如此,耐人尋味。
是在否認德行的重要性嗎?顯然不是。盡管有不少人發(fā)出“高考豈是‘舉孝廉’”的感慨,但從“德智體美勞”到“德行兼?zhèn)洹保嗄陙恚掠秊橄鹊挠^念早已經在教育領域深入人心,立德樹人是教育根本任務已成為全體教育工作者的一致目標。而近年來,有關道德力式微的討論,以及各種道德失范現象的出現,更是使得“在孩子心靈深處構筑強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撐”成為每位家長、每個家庭乃至全社會的共識。
那么,公眾究竟為何對這項政策潑冷水呢?仔細想想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其一,見義勇為也好、助人為樂也罷,本是高尚道德的自然外化,而非帶有目的性的有意為之。將道德與分數“一鍋燴”,多少讓道德染上了一絲功利的色彩;其二,品德之高下很難有統(tǒng)一具體的丈量標準。一旦缺乏令人信服的標準,如何認定就成為公眾對于該項政策公正與公平性的最大擔憂;其三,長期以來,在一些地區(qū)出現的高考加分亂象,使得公眾對于其中可能摻雜的權力尋租,仍心有余悸。
回到道德加分來說,切實發(fā)揮高考指揮棒的作用,真正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瑥倪@個角度說,應為這項政策鼓與呼。但同時,必須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建立健全一整套客觀公正、操作性強的配套制度,盡可能壓縮人為操作與權力尋租的空間。同時,加大全程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jiān)督,并實行嚴格的問責機制,加大對徇私舞弊行為的查處力度,從而實現程序上的公平。
從長遠來看,更應加強過程考量,將德行的考量作為高中綜合評價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注重考察的長期性與過程性,從而實現讓孩子們真正將道德內化于心的目標。從當前來看,在切實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通過高考加分來鼓勵道德、喚醒道德,也還有很多細節(jié)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