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27日到訪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為現任西方國家元首參觀這一國家公祭場所第一人,效果和意義所及,不只國人。
但凡在相對正式中文媒體從業者,知道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須用全稱,不可以簡化為“大屠殺紀念館”,除依照規范交代完整設施名稱,同時滿足語義嚴謹要求。
南京大屠殺,始于1937年12月13日,由東鄰侵略者荼毒幾個星期。一定程度上可類比事件,是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及其歐洲法西斯同盟屠殺猶太人。猶太人為紀念死難者所建設施和所定日子,所用詞語實際是“追思”或“祭祀”。
如今,暫且稱之為“紀念日”,不僅以色列擇日追思大屠殺死難者,聯合國、歐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希臘、瑞典、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捷克共和國以及加拿大兩個省分別在不同日子緬懷死者。以色列所定“紀念日”今年從4月27日晚間開始,28日晚間結束。
這種意義上,納粹大屠殺觸發國際義憤,觸動一些國家“公祭”。
南京大屠殺起始日,今年2月27日由中國最高立法機構確定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丹麥女王到訪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關聯丹麥人伯恩哈德·辛德貝格當年參與保護將近2萬名同胞,是共擔歷史沉重,是分享人道主義財富。
只是,國人對歷史細節,對紀念館稱謂,似乎缺少一些“認真”。譬如,以新媒體方式,一些人隔一段時間傳播一則“信息”,呼吁抵制東鄰某部電影,卻把5月13日稱作南京大屠殺起始日。過去兩年,我多次糾正以至“舉報”這則信息。
認真以外,國人迫切需要著手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推向國際。做法之一,可效仿猶太人,爭取全球華人參與,形成族群規模和氣勢;做法之二,可在國家層面給予國際義士、如丹麥人伯恩哈德·辛德貝格和他當年同事德國人卡爾·京特以最高認可,頌揚人道精神、張揚國際正義,推動對二戰法西斯暴行達成全球共識。
當務之急,是探訪幸存者及其后人和救援者及其后人,讓他們留下證據和證詞,匯集歷史財富。
明年,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追思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希望不止一座城市、不止一個國家,而是全世界。(祁樂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