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日讀書時間不足14分鐘,上網時間超過50分鐘;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4月22日《人民日報》)
若說國人越來越不喜歡啃大部頭著作,這是事實;但若說國人不喜歡閱讀、閱讀率低下,則未必與事實相符。閱讀并不一定是捧著經典著作細嚼慢咽,“淺閱讀”也是一種閱讀;閱讀并不一定是閱讀紙質圖書,網絡閱讀、手機閱讀、PDA閱讀、光盤閱讀同樣是閱讀。在這個網絡興盛、新媒介興起的時代,仍將閱讀定義為閱讀紙質圖書、經典著作,恐怕是一種夾雜著傲慢的偏見。
那些時常感嘆中國人閱讀率低下的專家學者,不妨去看看韓寒的博客,他的博客訪問量達到近6億次,一篇博文閱讀量幾十萬、上百萬次屬于常態;也不妨去看看李承鵬的博客,他把小說《李可樂抗拆記》發布在博客上供網友免費閱讀,40多萬個讀者在線看了這部小說;還不妨去看看備受爭議的百度文庫,有多少人在那里盡情享受著免費盛宴……如果再算上人們閱讀網絡新聞、論壇熱帖,以及無數人夜以繼日地發表、評論、轉發微博,可以說,中國民眾的閱讀與創作熱情從來沒有這樣高漲。
“沒人逛街,不等于沒人購物”——這是淘寶商城的廣告語,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網絡時代人們消費方式的變化。同理,時代在變,人們的閱讀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買書的人不多,不等于讀書的人不多,圖書市場不景氣,不等于人們的閱讀率低下。
有專家學者會說,這些“淺閱讀”浮躁而且有害。這種說法同樣令人懷疑。把書捧在手上讀就一定比在網上讀更深刻嗎?顯然只是閱讀習慣不同罷了。書籍就一定比網文更有價值、更有營養嗎?不一定,很多網文甚至包含著書籍無法“包容”的獨到見解與思想價值。讀經典著作就一定更高雅嗎?我想起著名專欄作家劉瑜說的一句話:“世上本沒有經典,裝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經典。”有些所謂的經典著作,不過是因為晦澀難懂又有很多人裝模作樣地讀它才成為經典,吭哧吭哧啃半天,結果云里霧里——那么還不如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比如北大教授賀衛方那篇著名的博文《為了法治,為了我們心中的那一份理想》,其閃耀的智慧火花以及給予人們的思想啟迪,并不遜于很多所謂的經典著作。
別再以圖書銷量、經典著作的遭遇來判斷中國人的閱讀率,別再固執地認為傳統閱讀才是閱讀,別再以傳統甚至傲慢的眼光看待“淺閱讀”和數字閱讀。時代在變,媒介在變,人們的興趣和選擇在變,一定要把人們拉回到傳統閱讀時代,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浦江潮)